美媒:已找到“稀土卡脖子”解药!华裔科学家完善“氮化铁”技术,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了。 美国媒体这次喊出“找到解药”可不是空穴来风,明尼苏达大学那位华裔教授王建平的技术突破,确实打中了全世界稀土供应链的软肋,这事儿得从稀土到底有多重要,以及美国被“卡脖子”的真实难处说起。 咱都知道,现在大街上跑的新能源汽车,电机里得用稀土做的永磁体才能有劲;家里的智能手机,屏幕和芯片也离不开稀土;就连军工里的导弹、雷达,少了稀土根本造不出来,这东西早成了大国博弈的关键筹码。 可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痛点太显眼了,中国几乎攥着稀土全产业的主动权。不是说别的国家没稀土矿,美国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曾经还是全球稀土重镇,但上世纪起,就因为提炼技术落后、成本太高,拼不过中国企业,最后矿场都破产了。 直到2017年MPMaterials公司接手重启,初期连自主处理稀土的能力都没有,还得跟中国企业谈合作,靠中企给资金、帮着把矿石运到中国提炼成磁铁,才勉强站稳脚跟。 这就是美国的真实处境:有矿却炼不了,炼出来也不划算,MPMaterials的生产成本比中国至少高出50%。 更要命的是,一旦中国收紧供应,美国工业巨头就得吃苦头。今年4月咱们中国出台了稀土管控的措施后,有美国汽车供应商为了一批不到40美分的原材料,硬是花了十多美元才买到,这成本涨得简直离谱。 福特、特斯拉这些造新能源汽车的企业,电机里全靠稀土永磁体,要是供应断了,生产线都得停摆。 美国政府急得把稀土供应链当成“国家安全”大事,特朗普两度签行政令催着扩大本土产能,还给MPMaterials拨了4亿美元,可即便这样,这家公司,2024年底才刚试生产汽车级磁体,要到2026年底才能正式投产,产能还只有千吨,根本不够用。 就在这时候,王建平教授的氮化铁技术突破了。氮化铁这东西,以前主要用来做磁流体或者催化剂,但磁性能不够,没法替代稀土永磁体。 王建平教授就是把这个关键短板补上了,他完善的技术让氮化铁的饱和磁化强度提了上来,跟常用的稀土磁体钕铁硼差不多,而且耐高温、抗腐蚀,完全能用到新能源汽车电机、风电涡轮机上。 更关键的是,氮化铁不用依赖镝、铽这些稀缺的重稀土,原材料就是普通的铁和氮,成本一下就降了下来,正好戳中了稀土供应链“依赖中国、成本高昂”的痛点。 美国那边立马就动起来了,毕竟这技术等于给他们指了条摆脱依赖的明路。MPMaterials刚拿到苹果5亿美元的合作,要专门建生产线用新技术造磁铁,还打算和苹果一起搞稀土回收,培养专业人才。 通用汽车已经签了订单,等着用新技术的磁体装自家的新能源汽车。美国国防部更上心,不光给钱支持MPMaterials扩产,还计划帮着建第二座磁体厂,就是想尽快把氮化铁技术变成实际产能。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以前美国想摆脱稀土依赖,只能在挖矿和提炼上较劲,但中国有“资源、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优势,串级萃取技术比美国的溶剂萃取成本低、效率高,怎么拼都吃亏。 现在氮化铁技术直接绕开了稀土,用普通材料就能造出高性能磁体,等于从根上解决了对稀土的依赖。而且这技术不光美国能用,日本、澳大利亚这些跟着美国搞“关键矿产倡议”的国家也能受益,稀土供应链的格局都可能跟着变。 难怪美媒喊“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了”,不是说中国的稀土马上没人要了,而是一旦氮化铁技术大规模量产,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就会慢慢降下来。 以前他们没得选,再贵也得买中国的提炼产品;现在有了替代技术,要是中国不抓住这段时间,等美国本土产能起来了,再想靠稀土掌握主动权就难了。 王建平教授这技术突破,确实一下点中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要害,让美国看到了打破僵局的希望,这就是美媒敢说“找到解药”的真正原因。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美媒:已找到“稀土卡脖子”解药!华裔科学家完善“氮化铁”技术,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
鹏天云光
2025-09-25 12:45:53
0
阅读:93
路远
每公斤成本多少啊
chaboshi
这个王教授什么来历
路远
既然找到所谓解药,那为什么要吹别人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