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要成为下一个乌克兰?一旦中越开战,中国不再对其留有余地。南海岛礁的归属争议,让中越两国的关系始终存在一道裂痕,而越南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正不断加剧这一矛盾,也让外界开始担忧地区局势的走向。 2024 年夏,南沙毕生礁的海平面上多了几处新的填海痕迹,越南的工程船正在连夜作业。 据智库监测,此时越南在南海的填海面积已相当于中国先前填海规模的 70%,毕生礁、西礁等多个岛礁的跑道扩建工程同步推进。 距离填海区域不到 20 海里,中国海警 2302 舰正在进行常态化巡航,舰上的高清摄像头实时记录着施工动态,这些影像随后通过官方渠道公开发布,让越南的 “低调扩建” 计划暴露在阳光下。 同一时期,毕生礁附近的钻井平台依旧运转,越南全年从南海非法开采油气的收益稳定在 250 亿美元左右,但钻井平台的维护船多次因未按规定报备,被中方拦在作业区外。 当年 8 月,马尼拉湾响起了军演的号角,越南与菲律宾的海岸警卫队在此开展联合演练,科目涵盖海事协作与海上搜救,外媒纷纷解读这是越南在南海抱团施压的信号。 中国国防部的回应保持克制,强调 “军事合作不应针对第三方”,但行动上的管控力度同步升级。 军演结束后不到一周,中方在永暑礁启用了新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南沙周边海域的船舶动态实现实时监控,越南的补给船从此必须提前申报航行计划,任何偏离航线的举动都会收到即时警示。 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本是越南支撑野心的关键,却成了现实的 “包袱”。 从印度采购的布拉莫斯岸基反舰导弹,价值 7 亿美元的装备运抵平顺省的 681 旅驻地后,调试工作屡屡受阻。 导弹的制导系统与越南现有雷达不兼容,印度派来的技术团队折腾了三个月,仍无法解决目标锁定延迟的问题。 而美国承诺出售的 F-16 战机,意向书签了两年多,正式合同始终没有下文,即便越南军方多次催促,美方仅以 “需评估地区局势” 为由拖延。 反观中方,2024 年列装的 055 型驱逐舰已开始在南海执行轮换巡航,搭配渚碧礁部署的预警雷达,形成了从海面到空中的立体监控网。 经济层面的依赖让越南的强硬姿态更显脆弱。2024 年中越双边贸易额突破 2600 亿美元,中国连续 20 多年保持越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仅广西与越南的进出口额就达 2955.76 亿元。 越南超市里的日用品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服装出口的 70% 面料依赖广东、浙江的工厂供应,电子代工产业所需的精密零部件更是几乎全靠中方进口。 当年第四季度,越南果蔬对华出口同比增长 28.7%,41 亿美元的收益让越南农业部门格外重视对华合作,这种经济纽带与南海的资源利益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也让越南不敢轻易打破现状。 中国对越投资的持续增加,更凸显了双方利益的深度绑定。2024 年中国对越投资项目达 955 个,累计金额超 310 亿美元,在所有投资国中位居第一。 河内的电子产业园里,中资企业的厂房连成一片,数万越南工人在这里组装电子产品,月薪虽然不高,却是当地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 这些投资项目大多集中在制造业与基础设施领域,与越南依赖南海资源的产业形成互补,也让越南高层在南海问题上不得不考虑经济代价。 中方始终保持着理性克制,永暑礁的医疗中心常年向周边国家提供救助服务,渚碧礁的气象站免费共享南海的气象数据,这些合作举措与越南的扩建动作形成鲜明对比。 越南的填海工程因缺乏技术支持,出现了珊瑚礁破坏、地基沉降等问题,而中方的岛礁建设始终遵循生态保护原则,相关技术标准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案例推广。 越南或许想效仿乌克兰寻求外部支持,但南海的地理格局与国际环境截然不同。 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更多是象征性的,第七舰队的舰艇从不参与直接对峙,每次联合军演后都会迅速撤离。 越南心里清楚,外部势力不会真正为其出头,而自身的军事实力与经济根基,根本支撑不起长期的对抗。 中方的立场始终明确:协商谈判是解决争议的唯一途径,但主权问题绝不让步。这种有理有节的态度,既守住了底线,也为地区稳定留有余地。 越南若继续在南海采取激进动作,最终只会陷入军事被动与经济受损的双重困境,这显然不是其想要的结果。 信源:越南要成为下一个乌克兰?一旦中越开战,中国不再对其留有余地——搜狐
越南民间喊话中国:给技术就做“最忠诚小弟”,历史伤疤却难逾越。这样的民间呼声并
【10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