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世界报》最新披露,波兰国内针对乌克兰人的负面情绪正呈现显著上升态势,许多

郁文看世界 2025-09-26 17:35:11

据法国《世界报》最新披露,波兰国内针对乌克兰人的负面情绪正呈现显著上升态势,许多乌克兰难民因担忧遭受歧视与暴力对待,不得不刻意避免在公共场合使用母语交流。这一现象折射出波乌关系在俄乌冲突持续两年后的微妙变化,也暴露出欧洲难民危机治理中潜藏的深层矛盾。 自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波兰始终扮演着乌克兰最坚定的盟友角色。作为欧盟国家中接收难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波兰累计接纳了超过130万乌克兰难民,不仅提供临时居留许可,还开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华沙等主要城市随处可见的乌克兰语标识、专门设立的难民协调中心,以及政府每月向每个难民家庭发放的500兹罗提(约合115欧元)生活补贴,都曾被国际社会视为难民接纳的典范。 然而,《世界报》在周四发布的深度调查报道中指出,这种友好态势自2024年5月议会选举后出现明显转折。以极右翼民族主义政党"自由与独立联盟"(Konfederacja)成员卡罗尔·瑙罗基当选议员为标志,波兰政坛对乌政策开始转向强硬。瑙罗基在竞选期间多次宣称"波兰纳税人没有义务养活外国侵略者",其主张的"优先保障本国公民福利"政策获得23%选民支持,这直接推动了社会氛围的转变。 乌克兰籍记者佐里亚娜·瓦雷尼亚的亲身经历印证了这种变化。她在社交媒体披露,8月中旬在华沙市中心用乌克兰语通话时,遭到三名男子推搡并辱骂"滚回你的国家"。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她与朋友在公交车上用母语交谈时,一名中年男子突然起身咆哮:"在波兰,我们只说波兰语!"这种公开的言语攻击,与两年前波兰民众自发组织"友谊列车"接送难民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华沙乌克兰文化中心主席米罗斯拉娃·凯里克向《世界报》透露,此类事件已从个别现象演变为日常困扰。"去年我们还会安慰受辱者这是偶然事件,但现在每天都能收到至少三起类似投诉。"她特别指出,乌克兰儿童在学校遭遇的隐性歧视更为普遍:从被故意碰倒午餐盒到作业本被写满侮辱性涂鸦,甚至有教师暗示"你们不该占用波兰孩子的教育资源"。这种系统性欺凌导致37%的乌克兰学童出现焦虑症状,15%的家庭被迫选择付费私立学校。 深层矛盾的根源在于经济压力与社会公平感的失衡。《世界报》援引波兰国家银行报告显示,难民涌入使华沙等大城市的房租年均上涨28%,而医疗系统排队时间延长40%。更引发争议的是,部分乌克兰难民通过"家庭团聚"政策将亲属接至波兰后,确实存在少数人滥用社会福利的案例。尽管政府数据显示此类违规者不足0.3%,但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乌克兰人抢占廉租房""医院优先接待难民"等谣言,经过算法推荐不断放大,最终演变为全民性的信任危机。 政治层面的转向更为显著。8月15日,瑙罗基作为议会人权委员会主席,否决了延长难民医疗补贴的提案,其理由是"不能让外国公民享受比波兰退伍军人更优厚的待遇"。总统办公室随后发表声明,强调"任何群体的特权化都将破坏社会公平"。本月初通过的《难民就业法案》更是引发轩然大波——该法案规定,连续三个月未找到工作的乌克兰难民将自动丧失住房补贴,而波兰失业者则可领取长达18个月的救济金。 这种政策转向与民意变化形成共振。Res Futura智库9月发布的民调显示,48%的波兰人认为"乌克兰应自行承担战争责任",较去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认为"俄罗斯是侵略者"的比例则从89%降至67%。在社交媒体舆情分析中,"乌克兰拖累波兰"的负面评论量在三个月内激增300%,甚至出现要求"关闭波乌边境"的极端言论。 基辅方面对波兰的态度转变深感忧虑。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尼科连科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我们理解任何国家在长期接收难民后都会面临压力,但将个别问题政治化并煽动民族对立,不符合波乌战略伙伴关系。"然而,波兰国内舆论场已出现要求"重新评估对乌援助"的声音,这无疑给本就脆弱的欧洲安全架构增添了新的变数。 这场始于人道主义危机的接纳行动,如今正演变为考验欧洲价值观的复杂博弈。当难民潮遭遇经济下行,当民族主义碰撞人道主义,波兰的案例警示着:没有配套社会融合政策的难民政策,终将在民意反弹中走向困境。如何在保障本国公民权益与履行国际道义责任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欧洲国家必须面对的治理课题。

0 阅读:0
郁文看世界

郁文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