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声名鹊起的撒切尔女郎,一上台就把“保英领土”的态度搬到了香港问题上。 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的直白表述,揭开了1982年中英香港谈判最惊险的一页。这位刚在福克兰群岛战争中缔造“胜利神话”的铁娘子,带着硝烟余威踏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时,满以为能凭强硬手腕延续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她在回忆录里明说,当时根本不想还香港,甚至动过发动战争的念头——毕竟刚靠武力拿下马岛,这位“铁娘子”觉得中国也会吃强硬那一套。 可她压根没看清,时代早变了,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岛。 撒切尔夫人的底气全来自马岛战争的“胜利神话”,为了那个远在万里之外、人口不足两千的小岛,英国耗了十亿英镑,损失十几架飞机,打了两个月才拿下。 在她眼里,这是大英帝国的“续命证明”,于是想把这套“保领土”的强硬逻辑搬到香港,谈判一开场,她就抛出三个不平等条约还作数的谬论,要求中国“续签”租约,甚至放话“只有英国继续管治,香港才能繁荣”。 这话说得真是荒唐,香港本就是中国的领土,当年被抢去的时候,哪轮得着英国谈条件? 可她碰到的是邓小平,这位见过大风大浪的领导人根本不吃这一套,邓公当时就拍了桌子,明确说主权问题没得谈,1997年必须收回整个香港,不管是和平方式还是别的方式。 这话一下子戳破了撒切尔的幻想——她以为中国会像当年一样软弱,却没看到新中国早已今非昔比。 当时中国虽然经济还在发展,但保卫领土的决心比钢铁还硬,早就做了非和平收回的准备,真要打起来,英国在远东根本没有胜算。 撒切尔不死心,又玩起了花样,谈判初期,英方死活不肯在议程里提“主权移交”,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兜了五六轮圈子。这哪是谈判,分明是英国在耍文字游戏,可在主权问题上,中国半分让步都没有。 见硬的不行,英国又打“民意牌”“经济牌”,港督尤德煽动当地议员去伦敦请愿,说“香港人欢迎英国继续统治”;英国还故意制造金融恐慌,让港币贬值、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想逼中国就范。 可这些手段全失灵了,《人民日报》连续发文反击,外交部还组织各国使节看《火烧圆明园》,让全世界都记得英国当年是怎么抢香港的。 经济上中国更是不为所动,结果1983年9月出现“黑色星期六”,股市暴跌弄得英国自己慌了神——他们才发现,香港的繁荣根本不是英国施舍的,没了英国,中国照样能让香港好好发展。 谈判桌上的拉锯更能看出双方的实力差距,英方一开始坚持“主权换治权”,说可以给中国“名义上的主权”,但得由英国继续管治。 中方直接顶了回去,条约法律司的人还特意把“主权移交”改成“恢复行使”,明确指出主权本来就是中国的,英国只是侵略者。 到1983年10月,柯利达终于松口,说英国不谋求“主导作用”,可追问之下,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密切联系”到底是什么。 后来英方又想搞“高度自治”架空中央,反对中国在香港驻军,甚至要求英籍人士能当最高官员,这些企图全被中方坚决驳回——想让香港变成独立的政治实体,门都没有。 撒切尔夫人走出人民大会堂时摔的那一跤,根本不是偶然,是她内心崩溃的真实写照,刚跟邓公谈了两个半小时,所有强硬招数都被破了,心里肯定又乱又慌,才会踩空台阶,连皮鞋、手袋都摔飞了。 这一跤摔碎的不仅是她的面子,更是大英帝国的余晖——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早就没了跟中国叫板的实力。 马岛战争看似胜利,实则耗尽了英国的国力,面对近在咫尺的中国,他们根本打不起一场战争。 撒切尔在回忆录里承认想动武,不过是自欺欺人,真要开战,英国连后勤都跟不上,更别提打赢了。 从1982年到1984年,二十二轮谈判下来,英国一步步退让,最后不得不接受现实,1984年签署联合声明时,中方坚持要写“恢复行使主权”,英方只能同意用“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表述,这短短几个字,背后是无数次的博弈。 直到1997年交接仪式前,英国还在为奏国歌这种小事扯皮,可大势已去,再折腾也没用。 现在回头看,撒切尔夫人的“不想还”和“动武念头”,本质上是殖民思维的残余,她以为靠战争胜利就能吓唬人,却忘了主权问题从来不是靠武力能霸占的。 中国能收回香港,靠的不是英国的“恩赐”,是国家实力的提升,是几代人捍卫领土的决心。 那些说“没有英国香港就不繁荣”的鬼话,现在早被事实打脸——回归后的香港,在祖国的支持下发展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最有力的证明。 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揭开了当年的惊险,可也让我们更清楚:国家强大了,领土主权才有保障。 当年那惊险的谈判,最终以香港回归落幕,不是因为英国大方,是因为中国足够硬气,硬气的背后,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再也不任人欺负的底气。
美国副总统今年曾暗示中国,如果不接受关税就考虑战争,谁料音未落,中国高志凯教授就
【4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