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落3年,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 事情的根子得从2021年说起。立陶宛政府那会儿像是被猪油蒙了心,一门心思要抱美西方的大腿。他们无视中立建交公报里的承诺,公然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在维尔纽斯设立所谓“代表处”。 这个举动直接踩爆了中国的红线。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更是中立关系的根基。立方亲手砸了根基,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狠。外交部当即宣布,把中立双边关系从大使级降为代办级,这个表态已经把态度摆得明明白白。 紧接着,经贸领域的反制也跟上了节奏。中国海关总署直接暂停了立陶宛牛肉的进口申报,朗姆酒、啤酒、巧克力这些立陶宛特产,也彻底从中国市场销声匿迹。立方当时还嘴硬,副外长阿多梅纳斯放话“就算支持台湾,立陶宛也能活得好好的”,现在看纯属自欺欺人。 他们显然没算明白一笔账。中立直接贸易规模虽不大,但立陶宛有数百家企业给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跨国公司供货。中方的限制一落地,这些企业瞬间被架在了火上。跨国公司为了保住中国市场,只能无奈切断和立陶宛供应商的联系。 立陶宛工业家联盟主席亚努利亚维丘斯看得真切,中立交易终止直接影响了近百家立陶宛企业。他们订的货交货期一推再推,最长的愣是拖了110多天,订单黄了一批又一批。 2021年,立陶宛对大陆出口直接衰退16.8%。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更是跌到了谷底,暴跌78.3%。有机构测算,这一年立方在对华贸易里就损失了约3亿欧元。要知道,在关系没闹僵前,中国可是立陶宛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15到2019年双方贸易额五年涨了82%,这好日子全被自己作没了。 企业的日子难熬到了极点。那些靠出口吃饭的厂子,要么因为拿不到订单倒闭,要么因为供应链断裂停产。港口也跟着遭了殃,以前往来的货轮络绎不绝,如今岸边堆着的集装箱都蒙了灰,冷清得能听见风声。 立陶宛政府想救急,从纳税人钱包里掏出600万欧元给企业补贴。可这点钱根本不够填窟窿,还引来了民众的骂声:“政府犯的错,凭什么要老百姓买单?” 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会儿欧洲的通货膨胀正刮得猛烈。2021年底,立陶宛通胀率飙到11%,创下2000年以来的新高。基本消费品价格追着西欧跑,可民众收入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更让立方头疼的是,连欧盟盟友都想和他们切割。德国-波罗的海商会直接致信立政府,放话说要是解决不了对华关系问题,就考虑关掉在立陶宛的工厂。他们本想靠抱大腿占便宜,结果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 民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民调数据显示,只有13%的立陶宛人支持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超过六成的人觉得不该干涉中国内政。近四成人看得很透彻,支持台湾带不来任何经济好处,远不如和中国保持好关系实在。到2022年初,立方政府的信任度跌到了17.3%,基本成了过街老鼠。 压力之下,立方开始有人松口了。2022年1月,总统瑙塞达突然改口,公开承认允许设立“台湾代表处”是个错误。他说自己对命名不知情,还催着外交部想办法缓和关系,可半年前他还喊着“绝不让步”,变脸速度比翻书还快。 但嘴上认错没用,行动上反而更出格。2024年11月,即将下台的右翼保守党看守政府,突然宣布将中国驻立代办处有关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限期离境。这波“最后的疯狂”,被外界解读为想在特朗普可能回归之际“哗美取宠”,还想给新政府埋雷。 中方的回应毫不含糊,强烈谴责这种粗暴挑衅,明确表示保留反制权利。国际社会也看得清楚,立方这是在继续破坏双边关系,根本没有认错的诚意。 好在立陶宛的大选给事情带来了转机。2024年10月,中左翼的社会民主党赢得选举。“准总理”帕卢茨卡斯一上来就亮明态度,直言允许设“台湾代表处”是“重大外交错误”,新政府要着手修复中立关系。 总统瑙塞达也赶紧表态支持,毕竟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再耗下去国家经济真要扛不住了。这三年的冷落,让这个小国彻底尝够了苦果:企业倒闭、港口冷清、民生艰难,所谓的“西方支持”根本填不上经贸的大坑。 欧盟之前还帮着立陶宛在WTO起诉中国,可到2023年底也悄悄暂停了诉讼。他们心里明白,这事本就是立方理亏,硬扛下去只会让欧盟企业也受牵连。 现在的立陶宛终于绷不住了,低头求饶成了唯一的选择。但外交不是过家家,伤害造成了就需要时间弥补。中方的立场一直很明确,必须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才能为关系正常化积累条件。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1年11月21日声明《关于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的声明》
以色列警告埃及:撤下中国导弹,停止用雷达照射以色列战机据俄媒报道,近日,
【234评论】【17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