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表扬了”。山东青岛某幼儿园,一怀孕女教师正给小朋友授课,丝毫没注意到身后的小女孩突然跑开。正当她站累了蹲下来讲解时,一张椅子放到了她身后,原来是小女孩看老师辛苦,跑去搬来椅子给她坐。老师很感动,立马将小女孩搂进怀里。 这暖心一幕被教室监控完整记录下来,视频里老师半勾着腰讲故事的背影和小女孩踉踉跄跄拖椅子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萌。怀孕老师原本全神贯注带着孩子们读绘本,完全没留意到有个“小不点”悄悄离开了圆圈队伍。等椅子“哐当”一声放到身后时,她回头瞬间眼眶就红了——那个才齐她腰高的小女孩,正仰着脸等表扬呢。 孩子搬来的不是椅子,是一颗真心!老师平时肯定也这么温柔对待孩子,所以爱是会流动的。其实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恰恰说明了幼儿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怀孕老师蹲着上课的细节,本身就是对“儿童视角”的尊重——她没高高在上站着,而是俯身与孩子平视。这个小举动,可能正是触发孩子回报关怀的开关 所以小女孩给老师搬椅子,在一定心里把她当成了妈妈或者家里教育让孩子这么体贴。 说实在的我家娃回家连拖鞋都不给我拿,这也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但还是怪自己上班,没有花太多时间在孩子身上,都是爷奶带。其实这种共情能力其实每个孩子都具备,关键需要成人细心捕捉和强化。比如老师当时立刻拥抱的回应就特别到位——没有夸张的表扬,而是用体温传递感动。这种正向反馈会让小朋友明白:体贴他人是件美好的事。比起物质奖励,情感共鸣更能滋养孩子的同理心。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3-6岁正是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黄金期。他们开始能识别他人情绪,但把认知转化为行动还需要引导。视频里小女孩能注意到老师蹲累,还能想到搬椅子解决方案,这背后可能隐藏着老师日常培养的观察文化——比如经常问“你觉得别人需要帮助吗?”这类开放式问题。 不过千万别把这事浪漫化成“女孩天生更会照顾人”。其实男孩同样有体贴的潜能,只是社会常给他们贴“粗心”标签。如果家长能多给男孩创造照顾他人的机会,比如请他们帮忙递水、整理物品,男孩的细心程度照样超乎想象。 最让人动容的是,这件事里没有“教育表演”的痕迹。老师感动到忘记摄像头存在,孩子行动纯粹出于本能。这种真实瞬间比精心编排的德育课更有力量——它让我们看到,当教育褪去功利色彩,生命影响生命的美好就会自然显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被央视表扬了”。山东青岛某幼儿园,一怀孕女教师正给小朋友授课,丝毫没注意到身后
玛玛喽
2025-09-28 14:44: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