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防长卡茨面对袭击卡塔尔之后的多国谴责,在最新的表态中竟然直接又发出了所谓的“最后通牒”,强调如果哈马斯方面不接受以色列的停火条件,以军不仅准备彻底消灭哈马斯。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发出的最后通牒,恰似一块巨石骤然砸进本就波澜迭起的国际局势,瞬间激起千层浪。
这番表态的立场清晰到毫无转圜余地:若哈马斯不愿屈从所提条件,加沙城便会沦为一片废墟,而其领导层无论藏匿于世界哪个角落,最终都难逃被逐个追剿的结局。
这番话听起来可不只是常规的军事威慑。
它更像是一份公开宣言,一份准备撕毁现有国际准则、割裂盟友关系,并彻底暴露以色列内部深刻矛盾的宣言书。
这套策略首先冲击的就是国际法理的底线。就在9月9日,超过10架以色列战机呼啸着掠过卡塔尔首都多哈上空,目标直指据称正在那里谈判的哈马斯高层。
在他国的土地上肆意展开空中打击,这般行径根本是把别国的主权踩在脚下,将其当成了可以随意摆弄的自家战场。
这种对规则的漠视,也同样体现在其针对加沙的威胁上。卡茨扬言要彻底摧毁加沙城,这与以军早前要求所有居民撤离的命令相结合,释放出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而对内,这种“集体惩罚”的逻辑同样在上演,在耶路撒冷枪击事件后,卡茨直接下令拆除袭击者亲属的房屋、吊销其工作许可。
如此行事的逻辑,就连以色列前国防部长摩西・亚阿隆都无法苟同。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道,从本质来看,这类举动无异于 “默许战争罪的存在”。
这声来自内部的警告,恰恰印证了这种策略正在瓦解最基本的战争伦理。
外交领域的平衡态势,亦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倾斜与崩塌。
欧洲的反应异常迅速且强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空袭次日就宣布,计划暂停对以色列的部分资金支持,甚至考虑动用中止贸易协议这一史无前例的经济重锤。
以色列最为关键的盟友当属美国,可如今这一身份却让美国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窘境。
特朗普总统先是撇清关系,对袭击地点表示“感觉糟糕”,《华尔街日报》更是披露他因未被提前告知而感到愤怒。
但他又不得不认可以色列消灭哈马斯的目标,这种矛盾姿态,暴露了盟友关系出现的深刻裂痕。
而在阿拉伯世界,沙特、埃及等国异口同声地谴责此举为“野蛮侵略”,卡塔尔更是直接组建法律团队准备追责。
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代表同样发出严正谴责之声,而以色列则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速陷入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境地。
然而,这番惊人的强硬言论,与其说是源于军事上的绝对自信,不如说是内部巨大压力与战场僵局共同催生的一场豪赌。
内塔尼亚胡政府正面临国内极右翼势力的巨大压力,他们叫嚣着要在战后对加沙实施军事管理,建立新的定居点。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真实情形也丝毫没有向好的方向倾斜。
以色列军方对外界宣称已占据加沙城近四成区域,然而哈马斯的抵抗力量从未停歇,仍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开展反击行动。
更棘手的是,超过120万巴勒斯坦人拒绝南迁,他们宁愿留守家园,这让以军的地面行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谈判桌上更是早已陷入死结。哈马斯坚持要求战争结束、以军撤出,这与以色列彻底消灭哈马斯的目标南辕北辙,双方根本没有妥协的空间。
正是在这种内外交困之下,内塔尼亚胡摆出了“独立承担全部责任”的姿态,试图用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掩盖其战略选择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