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现代空对空导弹的速度普遍达到马赫4以上,而即使是顶尖战机,极速也难超马赫2.5,这种速度上的绝对优势,加上导弹不必考虑飞行员承受极限,使其在直线追击中几乎无可阻挡。 然而,空战从来不是简单的直线竞速,当导弹以惊人速度扑来时,战斗机仍有几招看家本领。 能量机动是传统而有效的战术,飞行员通过急剧俯冲、爬升,诱使导弹不断调整轨迹,消耗其有限能量,2018年,叙利亚上空一架苏-22正是通过连续的蛇形机动,成功让一枚AIM-9X“侧卫”导弹失的。 电子对抗则是现代战机的“软铠甲”,美军EA-18G“咆哮者”曾在演习中“击落”F-22,靠的就是强大的电子干扰能力,通过发射欺骗信号,制造虚假目标,可以让导弹的雷达导引头“精神错乱”。 随着歼20、F-35等五代机的出现,这场博弈进入了新维度,这些“隐形杀手”的设计理念是,最好的防御是不被发现,通过外形隐身和吸波材料,它们将雷达反射截面降至极限,大幅压缩了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 但隐身不等于无敌,一旦进入视距内战斗,或者被先进米波雷达、多基雷达系统探测到,五代机同样面临威胁,此时,它们依靠的不仅是传统对抗手段,更是体系作战优势,通过数据链共享信息,可能在敌方锁定前就已先发制人。 尽管有诸多对抗手段,但现代导弹的进步同样惊人,俄罗斯R-77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发射后无需载机指引,美国AIM-120D配备双向数据链,能在飞行中更新目标信息,而采用红外成像制导的导弹,对传统热焰弹诱饵的免疫力大大增强。 更为致命的是,现代空战往往是体系对抗,当一架战机被锁定,它面对的不是单一导弹,而是整个侦察-指挥-打击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单机逃脱的概率确实微乎其微。 纵观现代空战史,成功的逃脱案例多发生在特定条件下,对方导弹性能有限、飞行员犯下错误、或者环境因素有利,而在势均力敌的对抗中,被稳定锁定后的生存率确实不容乐观。 正因如此,各国空军都将“先敌发现、先敌攻击”作为铁律,今天的空战早已不是战斗机间的骑士决斗,而是体系对抗中的一环,对飞行员而言,最好的逃脱方式,就是不让那个致命的锁定警报响起。 在讨论“被锁定后能否逃脱”时,我们实际上陷入了一个战术层面的思维定式,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甩掉”这个概念? 从军事哲学角度看,这反映了人类面对绝对优势技术时的本能反应,即使在最科技化的空战中,我们仍然渴望通过个人技艺绝处逢生,这种浪漫想象与残酷现实的落差,恰恰揭示了现代战争的根本转变。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被锁定后怎么办”,而在于“如何避免被锁定”,这个转变意味着。 现代空战已经从平台对抗升级为体系对抗,单架战斗机的存活概率,越来越依赖于整个作战体系的效能,预警机的远程探测、电子战飞机的软杀伤、地面防空系统的配合,共同构成了战斗机的生存屏障。 技术优势正在重新定义“公平对决”,当一枚价值数十万美元的导弹可以击落数千万美元的战机时,战争的性价比计算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不对称性促使各国大力发展无人僚机、分布式作战等新概念,让未来的空战形态面临革命性变革。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在雷达锁定警报响起之前,胜负往往已经注定,正如孙子所言“善战者,先为不可胜”,真正的空战艺术,体现在态势感知、战术决策和体系运用的每一个环节,而非最后关头的绝地反击。 这种思维转变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对应对商业竞争、人生挑战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最有效的解决问题方式,往往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消除其产生的条件。
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
物规硬核
2025-09-29 15:42: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