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五年里住过哪家酒店、和谁一起、住了多久,我都查得清清楚楚。”当女友举着手机,

自由芒果 2025-09-30 13:29:53

“你五年里住过哪家酒店、和谁一起、住了多久,我都查得清清楚楚。”当女友举着手机,把五年开房记录甩在眼前时,小李(化名)只觉得天旋地转——那些本该烂在肚子里的隐私,竟被明码标价挂在网上,而买走这些数据的,是他最信任的人。 数据黑产:一张身份证就能“扒光”你的人生 这场闹剧的起点,是某电商平台上的灰色交易。记者暗访发现,只需提供身份证号或手机号,支付800到17000元不等的费用,就能买到“深度套餐”:从五年内的开房记录、航班信息,到微信聊天记录、银行流水,甚至实时定位服务。更骇人的是,这些数据并非虚构——当小李的女友花17000元买下他的开房记录时,卖家发来的Excel表格里,连他三年前出差住的快捷酒店房号都分毫不差。 “我们和‘条子’合作分账,数据实时更新。”某卖家在聊天中直言不讳。所谓的“条子”,正是内鬼——酒店员工、快递公司、甚至公安系统内部人员,他们将用户信息打包卖给数据中间商,再由这些“二道贩子”通过海外社交群组分销。在某个28万成员的暗网群里,机器人1小时内就能自动回复数百条隐私查询请求,输入“lm+身份证号”,立刻吐出开房记录;输入“cx+手机号”,户籍信息、名下资产一目了然。 信任崩塌:当爱情沦为数据暴力的牺牲品 小李的遭遇绝非个例。2022年,海宁的孙女士因怀疑丈夫出轨,在网页广告上花6100元买“开房记录”,结果收到的是加密压缩包,对方以“保密押金”为由继续勒索;2018年,宁波的小何为查男友是否忠诚,被骗13600元后,只得到一堆乱码文件。这些案例背后,是同一条黑色产业链:利用人性弱点,将隐私变成收割焦虑的镰刀。 “她哭着说只是太爱我,怕我骗她。”小李苦笑着回忆。可当爱情需要靠“查开房记录”来证明时,这段关系早已千疮百孔。更讽刺的是,数据黑产正把每个人都拖进信任泥潭——今天你花钱查别人,明天你的信息就可能被挂在暗网叫卖。某互联网高管13岁的女儿,仅因参与饭圈骂战,就被海外社群“开盒”,个人信息全网扩散;2023年,B站40余名UP主集体遭境外团伙“人肉”,涉案者中多数是未成年人,他们熟练运用“社工库”(黑客整合的泄露数据库),将他人隐私当作攻击武器。 隐私保卫战:你的每一次沉默,都在为下一个受害者铺路 “除了等舆论自然冷却,普通人毫无还手之力。”一位“开盒”受害者的话,道出了数据时代的集体困境。当黑产服务器设在境外,当未成年参与者仅被批评教育,当一张身份证就能启动“扒皮”程序,我们究竟该如何自保? 专家给出三条救命建议:第一,定期更换复杂密码,金融账号、社交账号、普通网站密码分级管理;第二,遭遇泄露立刻拨打12377举报热线,登录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固定证据;第三,要求平台删除信息,根据《民法典》第1037条,平台有义务保护用户隐私。但更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数据暴力的零容忍——平台必须筑牢防火墙,家长要管好孩子的手机屏,法律更要亮出牙齿。 “我们活在数据时代,却连最基本的隐私权都保不住吗?”当小李在法庭上质问卖家时,对方只冷冷回了句:“要怪就怪你自己,谁让你不把身份证号藏好?”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醒了所有装睡的人:在数据黑产面前,没有旁观者,只有受害者。 你的开房记录、聊天记录、定位信息,此刻可能正在某个暗网群里被明码标价。今天你选择沉默,明天被“开盒”的,可能就是你自己。评论区聊聊:你曾遭遇过隐私泄露吗?你会为了“查真相”去买他人信息吗? 来源:头条热搜

0 阅读:21
自由芒果

自由芒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