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发起的推迟对伊朗制裁的决议案在安理会没有得到通过。这也就意味着,从明天开始,联合国对于伊朗的各项制裁将全面恢复。伊朗今天也很快做出反制,撤回了驻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大使。那么如何看待这个动向?未来的伊核问题又会向何处发展呢? 说起这个事儿,得从上周五的联合国安理会说起。中国和俄罗斯联手推了个草案,想把对伊朗的制裁宽限期再延长六个月,到明年四月十八号为止。结果呢,投票那天只有四个国家赞成票: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阿尔及利亚,其他十一个全投了反对。这提案直接胎死腹中,从周六零点起,联合国那些老早的制裁就全盘恢复了,包括武器禁运、铀浓缩限制,还有一大堆金融和贸易管制。伊朗那边反应神速,当天就宣布召回驻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大使,说是要回国“磋商”。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对抗信号。 2015年那会儿,伊朗跟P5+1国家签了JCPOA核协议,换来制裁松绑,伊朗答应限制核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监督。协议里有个“snapback”机制,本来是安全阀,意思是如果伊朗不守规矩,任何参与国都能启动,自动恢复所有制裁,而且安理会没法轻易挡住——需要九票赞成才能延期,还不能有常任理事国反对。快十年过去了,美国2018年单方面退出,伊朗觉得被坑了,就逐步放松核限制。到今年,伊朗的浓缩铀储备据说超了协议限额48倍,纯度也逼近武器级。英法德这三个欧洲国家,8月28号直接拉响了snapback警铃,说伊朗不配合核查,还没澄清储备问题,得赶紧勒紧。 中国和俄罗斯的提案,本质上是想给外交留条后路。他们在草案里强调,美国退群是罪魁祸首,欧洲启动机制时还跳过了磋商步骤。更别提今年6月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那事儿到现在也没个说法,明显踩了国际法红线。中俄觉得,延长宽限期能让大家坐下来谈,而不是直接上硬的。可惜,西方阵营铁板一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全投反对票,其他非盟和拉美国家也跟着站队。投票结果一出,伊朗外交部直言这是“政治闹剧”,欧洲那边则说这是为了逼伊朗回谈判桌。说白了,这反映出全球分歧越来越深:中俄想维护多边主义,西方则优先遏制伊朗核野心。 伊朗召回大使这步棋,走得挺有针对性。不是召回所有西方国家的大使,就挑了英法德这仨,因为他们是snapback的发起人。伊朗总统佩泽什基扬在讲话里说,这制裁“无效且非法”,会以“严厉回应”对付。实际上,伊朗已经部分满足了欧洲的三个条件: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还在跟美国间接谈。但储备铀的事儿卡壳了,伊朗不肯全盘上交。召回大使后,驻伦敦、巴黎、柏林的使馆进入低谷模式,外交渠道窄了,经济压力却大了。伊朗里亚尔汇率已经跌到谷底,通胀眼看要破40%,老百姓买不起基本物资,街头排队加油的队伍越来越长。这制裁恢复,等于把伊朗的经济脖子又勒紧一圈。 从长远看,这个动向挺让人愁的。伊朗的逻辑一向是“以牙还牙”,过去几年,他们在铀浓缩上步步加码,现在制裁一压,估计会更狠。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显示,伊朗已经安装了更多离心机,储备量还在涨。如果他们突破90%纯度红线,那以色列的动机就足了——今年6月那次空袭,就是因为类似担忧,B-2轰炸机直奔纳坦兹设施,炸得尘土飞扬。以色列总能借“自卫”名义拉西方舆论,争取更多军援。想想看,一旦重演,伊朗核问题就从外交摊牌变成军事火药桶,整个中东都得跟着抖。 欧洲人这时候也尴尬。本来他们启动snapback,是想用压力换谈判筹码,开出条件让伊朗让步。可现在大使被召,制裁全开,伊朗还有啥动力坐下来谈?英国议会报告里说,snapback期限到10月18号就永久失效,本来有机会谈成宽限,可中俄提案一败,窗口就关了。法国外交部联合声明强调,这是为了防核扩散,但伊朗反击说,你们忽略了美国退群的责任。美国国务院倒是低调,声明里重申制裁是为全球安全,但门后外交没完全关死。问题是,伊朗新政府是改革派,总统佩泽什基扬上台后想缓和关系,可国内强硬派压力山大,美国的“羞辱性”提议——比如要求伊朗先拆设备再谈——让谈判寸步难行。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169评论】【2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