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辽宁,一名大爷去玉米地查看玉米长的怎么样了,谁知看完准备返回时突然遇到了一只狍子,大爷担心狍子会去玉米地搞破坏,于是试图用手拦截想将它给堵回去,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狍子居然直接来了个三连跳,直接跳过大爷的头顶越了过去,最后大爷不仅没拦着狍子,还把自个给摔倒在地上。 初秋的辽宁农村,田埂边的玉米叶还挂着露水,铁岭县某村的王大爷扛着半旧锄头往自家苞米地走 —— 这地是他大半年的指望,从播种到除草,天天盯着,就盼着秋收能卖个好价钱。 他扒开玉米叶往里瞅,玉米穗沉甸甸的,颗粒攥在手里瓷实,心里正美滋滋盘算收成,忽然听见身后有窸窣响动。 回头一看,十米开外站着个毛茸茸的东西:棕褐色短毛贴在身上,耳朵尖得像小三角,尾巴短得几乎看不见,最显眼的是屁股上那块白毛 —— 村里老人常说的 “傻狍子”,竟跑到这儿来了。 王大爷心里咯噔一下:这玩意儿一般待在深山里,怎么往庄稼地凑? 眼看狍子往苞米地方向挪,他急了 —— 要是让它钻进去,啃了穗子、踩倒秸秆,今年的辛苦就白搭了。 他没敢喊,怕惊着狍子反而往地里窜,只慢慢张开胳膊,像道 “活栅栏” 拦在中间,想把狍子往旁边树林引。 可狍子没按他想的来。 它盯着王大爷看了两秒,突然往后退半步,后腿猛地一蹬 —— 王大爷只觉眼前一道影子 “嗖” 地起来,还没反应过来,狍子已经从他头顶飞了过去,带起的风扫过脸颊。 落地后狍子也没停,连着又跳两下,眨眼就钻进树林,只剩几片绒毛飘在半空。 王大爷被这一下惊得脚软,“哎哟” 一声坐在硬邦邦的土路上,屁股疼得直咧嘴,半天站不起来。 后来跟村里人说这事,大伙都笑:“哪有狍子跳着过人的?您这是遇上‘成精’的了!” 有人掏出手机查,才知道狍子看着傻,其实弹跳力强着呢,受惊时能跳两三米高,三连跳是常用来突围的招,不是故意挑衅,是本能。 这两年辽宁农村遇着狍子的事不算少。 省林业和草原局有数据,现在狍子种群比十年前多了近 30%,活动范围从深山扩到了农田边,连野兔、野鸡都常见 —— 这是生态好起来的信号。 王大爷后来跟人说:“它也没伤我,就是找路走。” 想想也是,人和野生动物遇上,大多时候不是谁故意找麻烦,就是生活空间凑到一块儿了。 就像那只跳过人头顶的狍子,它的一蹦一跳,不过是想躲开阻拦,却成了人与自然相处的一道小考题 —— 多份理解,少点慌张,原本的 “意外”,也能变成生态变好的小见证。 有网友表示,刷到王大爷遇狍子的事儿笑不活了!之前总听人说 “傻狍子”,原来这货机灵着呢,知道跳着过人突围,比咱想象中会找路多了,王大爷那 “活栅栏” 算是白搭,还摔了屁股蹲儿,看着都疼,但又忍不住觉得好笑。 还有网友表示,重点是狍子种群多了近 30% 啊!这说明辽宁生态是真变好了,以前深山里的动物都敢往农田边跑,虽然王大爷吓了一跳,但想想也是好事,毕竟人与自然能这么近距离遇上,搁以前哪见得着。 也有网友表示,王大爷不该拦,可换谁种大半年玉米不心疼?万一狍子踩倒秸秆、啃了玉米穗,辛苦不就白费了?不过还好没伤着,狍子也只是找路,要是提前知道狍子不咋破坏庄稼,王大爷估计也不会急着拦了。 希望以后农村遇到这种事能有更妥的办法,既护得住庄稼,也别让人和动物都受惊吓,毕竟生态好了是好事,咱们慢慢学着和这些 “邻居” 相处,才是真的和谐。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万万没想到!”辽宁,一名大爷去玉米地查看玉米长的怎么样了,谁知看完准备返回时突
语蓉聊武器
2025-09-30 16:44: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