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没有“中国”的国民党。永远的叛乱反动集团——逃亡台湾的中共手下败将“中国国民党”,上演了罕见的一场党主席选举辩论会。 国民党主席选举定于10月18日拉开帷幕,这次改选直接关乎2026年地方选举和2028年领导人选举的布局。党内原本热闹非凡,9月初就有9人公开表态角逐,包括资深立委和地方大员,但经过资格审核和登记程序,到9月19日截止时,只剩6人正式入赛:前台北市长郝龙斌、前立委郑丽文、现任立委罗智强、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以及卓伯源和蔡志弘。这反映出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拉锯和资源分配难题,许多潜在人选在评估胜算后选择退让,避免分散票源。选举采用党员直选方式,预计参与党员超过30万,投票率将考验基层动员力。这样的格局,让这场选举从一开始就带着实用主义的味道,胜者需平衡老中青派系,化解蓝白合作的潜在裂痕。 登记过程看似顺利,实则暗藏波澜。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早早介入,推出系列辩论活动,以中天新闻为首场主办方,旨在放大候选人差异,引导舆论走向。9月15日至19日,候选人陆续领表,郝龙斌作为热门人选,登记时强调党内团结;郑丽文则低调推进,聚焦女性议题;罗智强借立法经验,主打政策深度。张亚中则以统派立场突出,卓伯源和蔡志弘则代表地方势力。资格审查由选监委员会把关,确保程序公正,但党内传闻,部分表态者因资金或支持不足而中途退出。这6人中,郝龙斌声势最盛,却在抽签后获4号,郑丽文抽到2号,罗智强3号,张亚中1号,卓伯源5号,蔡志弘6号。这样的号次安排,表面中立,实际影响基层认知,凸显国民党选举的策略博弈。 首场辩论于9月20日下午2点在中天新闻开打,本计划邀请四强:郑丽文、罗智强、张亚中和郝龙斌,但郝龙斌以行程冲突为由缺席,只剩三人上台。这场缩水对决,本该聚焦蓝白合作和两岸关系,却因缺席而显得捉襟见肘。中天作为主办方,事前宣传声势浩大,邀请嘉宾包括周锡玮和蔡正元,规则设定为六轮交锋,每人陈述两分钟,反驳一分钟。辩论前,卓伯源突然现身观众席,高声抗议未获邀请,中天保安将其劝离,引发小规模骚动。这件事暴露了媒体在选战中的角色定位,旺旺集团虽亲蓝,却难掩国民党内部的协调失灵,报名近10人登记仅6的落差,也让辩论从一开始就蒙上不公的阴影。 辩论主题条幅上,“国民党主席大辩论”字样醒目,却避开了“中国”二字,这在统派眼中是敏感信号。三位候选人虽谈及两岸,却未对名称归属提出异议。郑丽文强调九二共识为基础,推动经贸交流;罗智强补充两岸一家亲,定位中华民国;张亚中主张恢复统一纲领,开启对话。蓝白合作成焦点,郑丽文提互信机制避内耗,罗智强推联合提名规则,张亚中则批国民党勿依附他人。这些观点虽有分歧,却都绕不开现实困境:国民党在岛内支持率徘徊20%,蓝白合虽助2024胜选,但2026地方赛需更深整合。辩论中,党内改革和青年参政也被触及,郑丽文倡专责小组,罗智强谈财源独立,张亚中要清除派系。这场对决虽无火药味,却透出国民党脱胎换骨的迫切。 两岸议题本是国民党立身之本,却在辩论中显得吞吐。三人一致认同九二共识,却未深挖“中国”定位的尴尬。国民党自1949年退台后,党名冠以“中国”,但岛内去中化浪潮下,此标签渐成负担。辩论中,罗智强直言“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里指中华民国”,试图调和;张亚中强推统一大业,对抗外部压力;郑丽文则偏向渐进接触,民间先行。这反映出国民党在统独光谱上的摇摆:统派张亚中拉高调门,本土派罗智强务实平衡,郑丽文则桥接中间。这样的论述,虽接地气,却难掩党名与现实的脱节,条幅抹“中国”二字,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这个叛乱集团的自我矮化。
中国国民党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没有“中国”的国民党。永远的叛乱反动集团——逃亡台
艺术创意灵感库
2025-09-30 23:37:51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