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

烟雨评社 2025-10-02 14:44:47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现在最牛的卧轨战斗机就是歼-20,紧接着的是个没法隐身,但各种电子设备都杠杠的“半个四代”歼-16战机,可美国的飞机一靠近中国,迎接它的可不是那号称“战力老大”的歼-20,也不是万能的歼-16,而是已经服役超过20年的歼-11。 这背后藏着中国空军对任务需求的精准判断,首先得看歼 - 11 的性能有多适配日常巡逻。作为双发重型战斗机,歼 - 11 的航程能轻松突破 3500 公里,留空时间超过 3 小时,要是挂载副油箱,滞空时间能延长到 4.5 小时以上。 东海、南海海域广阔,美军机常常搞长时间抵近侦察,歼 - 11 不用频繁起降就能完成全程伴飞监控,这一点是中型战机歼 - 10C 比不了的 —— 后者航程刚过 2000 公里,执行远海任务得频繁空中加油,效率远不如歼 - 11。 2024 年黄岩岛附近的一次对峙中,美军 B-1B 轰炸机试图抵近,两架歼 - 11 从海南某基地起飞,全程伴飞近 3 小时,直到对方掉头离开,期间没换过机型,这种持久力正是一线任务最需要的。 歼 - 11 的部署密度和响应速度更是关键优势。中国沿海多个航空兵部队都装备了歼 - 11 系列机型,从歼 - 11B 到改进型歼 - 11D,经过二十多年的国产化发展,早已不是最初的 “苏 - 27 翻版”,仅雷达和电子系统就升级了三代。 这些战机常年处于一级战备状态,雷达发现外机抵近后,平均起飞响应时间能控制在 8 分钟内。相比之下,歼 - 20 作为第五代隐形战机,更多部署在纵深基地,侧重高技术条件下的制空作战,日常的常态化巡逻压根不需要动用这种 “尖刀力量”。 就像家里日常干活不会动辄用上精密仪器,歼 - 20 的价值要留在更关键的战场,而非频繁的日常对峙。 成本控制和任务性价比也是重要考量。歼 - 11 经过多年量产和维护体系建设,单机使用成本比歼 - 16 低近 30%,比歼 - 20 更是低了一半以上。 美军机抵近活动越来越频繁,2025 年上半年仅东海空域就有超过 120 次,要是每次都派歼 - 20 或歼 - 16,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暴露先进机型的活动轨迹和电子信号特征。 歼 - 11 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其雷达反射信号和电子参数早已公开,即便被美军侦察也无所谓,反而能通过频繁亮相强化威慑效果。 更重要的是它的可靠性,歼 - 11 系列的出勤率常年保持在 85% 以上,比歼 - 16 的 78% 高出不少,高强度任务下很少出故障,这对需要持续响应的一线部队来说至关重要。 很多人没注意到,歼 - 11 的战术灵活性远超想象。它能挂载 PL-12 中距空空导弹执行威慑任务,也能携带电子干扰吊舱实施电磁压制,还能通过数据链共享情报。 2025 年 9 月的一次任务中,美军 EP-3 电子侦察机试图窃取信号,伴飞的歼 - 11 直接开启电子干扰设备,让美军机的侦察系统短暂失灵,这种 “非对抗性压制” 比直接驱离更有效果。 而且歼 - 11 的飞行稳定性极强,在近距离伴飞时能保持米级精度,既不会引发碰撞风险,又能清晰传递 “不容越线” 的信号,美军飞行员对这种 “干净但坚决” 的战术动作印象深刻。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早就点破关键:“别被歼 - 11 的外表迷惑,它背后是一整张空中预警网络。” 每次歼 - 11 出动,远处都有预警机提供支持,空警 - 500 能在数百公里外锁定美军机,再通过数据链把信息实时传给歼 - 11 飞行员。 这种体系支撑下,歼 - 11 即便单机性能不是最顶尖,也能精准掌握战场主动权。反观歼 - 16,虽然多用途能力强,但目前装备数量有限,更多承担对海对地打击任务;歼 - 35 还在逐步列装,尚未形成规模战力,自然不会轻易用于日常伴飞。 现在美军飞行员慢慢明白,歼 - 11 的频繁出现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空军务实策略的体现:用最适配的机型应对常规任务,把先进战机留作战略储备。 这种 “量体裁衣” 的兵力运用,既保证了一线防控的有效性,又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难怪歼 - 11 会成为伴飞拦截的 “常客”。那些曾觉得这是 “怪现象” 的美军飞行员,如今也渐渐摸清了门道 —— 这位 “老兵” 的出场,本身就是一种不容小觑的实力展示。 这种新老机型的完美配合,让中国空军的整体作战体系更加高效和完整,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兵力部署问题,更体现了中国空军在实战应用上的精准判断,有时候,最适合的未必是最先进的,而是最懂"实战"的。 信源:手机网易网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