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印度的后天,不是核武器没用是普京不用。中俄印应利用地缘优势团结奋斗才能战胜西方和美国,现在美西方利用计谋想各个击破。 2025年9月欧盟对俄第19轮制裁草案的通过,把俄罗斯逼到了两难境地——既要维持国内经济民生,又要支撑前线军事消耗,就像手里攥着一袋钱,怎么分都不够用。 这轮制裁堪称全方位绞杀:能源领域要堵死液化天然气这个最后出口通道,把原油价格上限压到每桶47.6美元,连118艘"影子舰队"都要列入黑名单; 金融领域切断与第三国银行的交易,甚至首次封禁加密货币通道;科技和军事上更是把人工智能、地理空间数据这些关键技术纳入管制,45家支持军工的企业被精准打击。 西方的算盘很清楚,就是要让俄罗斯在经济崩溃和军事失利之间做单选题,而这种困境的根源,恰恰印证了单极对抗的局限性——不是俄罗斯不够强大,而是在这场精心设计的围堵中,它缺少真正能背靠背的战略伙伴。 俄罗斯的核威慑一直有效遏制着北约的直接军事介入,但在经济制裁、技术封锁这些"混合战争"领域,核武器的威慑力却难以施展,这才是其陷入被动的关键——军事上的硬实力挡不住体系性的围堵,而没有盟友分担压力,再强大的单一国家也会被长期消耗拖垮。 中俄印三国,在地缘和产业上的互补性早已形成天然的合作基础。先看金砖国家框架下的务实成果:农业领域,中俄印加上巴西、南非的总产值占全球50%以上,中国农科院分别与三国建立联合实验室,仅2020 - 2022年相互合作的农业论文就占近十年总量的一半; 科技合作更是多点开花,2022年金砖国家间合作发表论文7495篇,其中中俄、中印合作均超600篇,在物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形成技术合力; 昆明的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已成为标杆,俄罗斯的13个领域技术平台、印度的产业创新集群都通过这个枢纽实现资源对接。 能源方面,中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年输气量稳定在380亿立方米,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已提升至22%,这种经济上的深度绑定,正是对抗西方制裁的最佳缓冲。 美西方的"各个击破"策略其实早已露馅。对俄罗斯,用多轮制裁切断其融入全球经济的通道;对中国,搞芯片禁令、实体清单,试图在高科技领域筑起"小院高墙"; 对印度,则用印太战略画饼,一边许诺投资一边施压站队。这种分化瓦解的套路,本质上是害怕新兴经济体形成合力。 就像当年对付苏联那样,西方擅长利用地缘矛盾制造裂痕,但中俄印的合作不是军事同盟,而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发展共同体——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市场规模,俄罗斯有能源和军事技术优势,印度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三国占全球42%的人口、30%的GDP,这种体量的合作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性。 俄罗斯的困境给中国和印度敲响了警钟:在单极霸权体系下,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但团结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的机制支撑。 比如在金融领域,进一步扩大本币结算规模,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融资能力用足;科技上共建"去美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联合攻关;安全方面建立常态化的磋商机制,共同应对网络攻击、能源通道安全等非传统威胁。 2024年中印贸易额突破1300亿美元,中俄贸易额站稳2500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也是对抗外部压力的底气。 西方总以为能复制冷战的成功,但时代已经变了。中俄印的合作不是为了搞集团对抗,而是要构建多极化的世界秩序。 当欧盟还在为如何进一步制裁俄罗斯争论不休时,金砖国家已经完成扩容,吸纳埃及、埃塞俄比亚等新成员;当美国试图在亚太搞军事围堵时,中俄印主导的上合组织已经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核心力量。 俄罗斯今天面临的压力,恰恰是明天中俄印共同需要应对的挑战,但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利用好地缘互补优势,就能在这场百年变局中掌握主动权。毕竟,1 + 1 + 1的合力,永远大于3个孤立的1。
墙倒众人推,印度这次是真没统战价值了,联合国第80届大会上,土耳其、沙特、马来西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