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蔡正元说,“不管是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我很确定一点,这个如果真的有统一的话,台湾所能够得到的待遇,会比香港好很多。” 蔡正元不是一般人。他当过“立委”,做过国民党中常委,胆子大,话也敢说。 这一次,他不是在打嘴炮,他是在丢出一个让岛内所有政客都坐立不安的炸弹。 他说,不管是怎么统一,台湾一定比香港好。 这话听着简单,却把两岸未来几十年的走向全都点透了。 你以为这只是一个学者的预判?错了。这其实是对北京底牌的精准把握。 大陆从来没说要照搬香港模式来处理台湾问题。 相反,早在十多年前,“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就已经定了调,那是专门为台湾量身定制的,和香港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蔡正元这番话的真正分量,不在于他用了什么词,而在于他说出了连很多蓝营都不敢讲的真相。 和平统一也好,武力统一也好,台湾最终都得面对一个现实:这块岛,不可能永远游离在国家之外。不是你愿不愿意,而是时间的问题。 2025年已经过去大半,局势已经不是去年赖清德刚上任时的样子。 那时候他还能高举“互不隶属”,现在连这个词都不敢再提了。 取而代之的是“对等尊严”,听起来温和,其实是底气不足的表现。他当然明白大陆在看,人民在看,连美国也在看。 而北京呢?一句话没变。还是那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后面多了几个字: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个变化,才是关键。 过去是“首选和平”,现在是“保留一切选项”。 075型“湖北舰”刚刚入列,73集团军在福建练兵,炮声不响,但信号已经很清晰了。 蔡正元说得很直接,和平统一的概率很小,因为台湾社会已经被“去中国化”洗了二十年,年轻人认同感稀薄到几乎为零。 但他也说,武统不是不能来,只是北京还在思考代价问题。 这个判断,不是妄言。大陆当然算得清楚,谁都知道打仗不是儿戏,特别是对一个经济体量全球第二的大国来说,更是权衡利弊的深水区。 可问题是,就算代价再大,也总有一天北京会觉得值得了。 尤其是,当台湾的“去中国化”走到极致,当“台独”包装成“民主自由”,当岛内把“中华民国”都丢进历史垃圾桶的时候,那一刻,什么顾虑都会变成过去式。 蔡正元还提了个方案,让台湾解散武装力量,让解放军接管防务。 乍一听像是投降主义,但仔细一想,这不正是“和平统一”下最现实的安排吗? 防务交给国家,资源拿回来做民生,节省下来的6000亿新台币,可以盖多少学校、养老院、医院?台湾人真的不想过好日子吗? 王建煊也说了,和平统一,台湾就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生活方式都可以保留。 武统之后,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一个普通省份。 不是大陆不仁,而是战争的代价,谁都得承担。统一不是目的,治理才是重头戏。 大陆要的是稳定,是融合,是让这个岛屿成为国家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麻烦制造机。 现在的问题是,岛内有没有人真的在思考未来。 赖清德的支持率已经掉到30%以下,不满意度过半。 玩意识形态可以赢一时选票,但赢不了现实的铁拳。 经济下滑、出口受限,美国施压、国际孤立,台湾正一步步走进一个封闭的死循环。 冈比亚、圣卢西亚撤牌,东盟重申一个中国原则。 这些信号,不是对台湾的威胁,而是对现实的提醒。 全世界都明白,台湾不是一个“国家”,它只是尚未统一的中国一部分。这个共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压迫。 而岛内那60%拥有外国护照的“精英阶层”,更是一个讽刺。 他们知道该跑的时候跑,该换身份的时候换。 真正承担风险的,是那些在岛上没有退路的普通人。 他们才是这场统一大局中最该被保护、也最容易被牺牲的群体。 蔡正元的话,听起来像是在替大陆说话,其实是在提醒台湾人:你们还有选择的时间,但不会太久。 和平统一是一次机会,是一次能保住尊严和利益的出路。 等到武统来临,那就是另一种结局了。不是待遇好不好,而是有没有得谈。 而北京呢?它看得很清楚。它知道岛内有分歧,有犹豫,有不信任。 它也知道,民心是最难争取的,但也是最值得争取的。 所以它还在等,还在用经济融合拉拢民众,用文化认同修复裂痕。 可它也在备战,一点都没放松。 蔡正元说的那句“比香港好很多”,其实是大陆早就在释放的信号。 和平统一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定制化治理”。 台湾可以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节奏,只要你别想着搞独立,别想着把国家的底线当儿戏。
面对美国要抢走台湾一半芯片产业的勒索,赵少康,刚刚向大陆发出了质问:你们为什么不
【82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