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北京时间10月2日晚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幸的是,中国决定将美国大豆种植户作为贸易谈判中的人质或棋子。美国农民以压倒性多数投票支持特朗普总统..…你应该会在周二看到有关中国将大力支持我们农民的消息。” 贝森特的发言时机十分微妙。当前中美关系处于一种微妙的缓和期,双方都在试图探索更稳定的合作路径。 在这种背景下,美方财政部长突然放出这样的话,一方面可能是在应对国内的农业州压力,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是希望借此向中国释放出某种谈判信号。 要知道,美国大豆农民的生计问题不仅是经济话题,更是政治议题。对美国政府而言,如何在确保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稳定农民选票,是一个长期议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贝森特在采访中特别强调“特朗普总统获得了多数农民支持”,试图将这个话题打造成一个对当前政府施压的工具。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农产品贸易始终是中美合作的重要领域。据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后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呈阶段性回升态势。其中,大豆、玉米等大宗商品进口表现尤为突出,进口量一度攀升至近年新高。 这说明中方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在合理调整进口结构。更重要的是,这种调整并不完全受制于政治因素,而是基于市场规律和消费需求所做出的战略优化。 所以,说中国“人质化”美国农民,显然是对中方政策的过度解读。农产品作为一种典型的互补型商品,本身就是中美贸易中最容易达成共识的部分。 只要两国在大框架下保持沟通顺畅,这种贸易关系不仅不会被政治化,反而可能成为缓解摩擦的润滑剂。 贝森特所说的“周二将看到中国的支持措施”,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是哪种形式,但从过往经验来看,这种“支持”很可能包括扩大采购协议、放宽某些进口限制、或是在关税方面进行技术性调整。 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那就是中美之间的农业贸易虽然存在技术性摩擦,但总体上是互利共赢的。中国需要大量高品质农产品满足国内市场的消费升级,而美国农民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市场维持生产动力和价格竞争力。 这种供需匹配正是中美贸易可以继续深入合作的基础。贝森特所表达的不满,其实也反映出美国内部对当前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合作才是唯一出路。任何将正常贸易往来政治化、情绪化的做法,都不利于两国关系的稳定,也不利于全球市场的信心恢复。 说到底,贝森特的话语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角色定位”的博弈。美国政府希望掌握话语权,既要维持国内农业利益,又要在外交层面展现强硬姿态;而中国则保持了较为稳定和务实的贸易策略,不轻易被情绪带节奏,也不在媒体上频繁放风。 这种对比,其实也反映出两国在处理贸易问题上的风格差异。对中国而言,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是战略安全的一部分,因此在与他国合作时,始终强调互利共赢、平等协商的原则。这种原则至今没有改变,也不可能轻易改变。 贝森特关于中国“以农民为棋子”的表态,更多是一种情绪性的政治宣示,目的在于服务国内政治需求。然而从现实出发,中美农业合作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 只要双方本着诚意推进交流与协商,农业这一领域完全可以成为中美关系中最具韧性和潜力的合作板块。与其在媒体上打口水仗,不如在谈判桌上多一些务实行动。
贝森特突然对我们喊话!贝森特表示,下轮中美贸易谈判将有重大突破!10月3日,根据
【10评论】【15点赞】
石头
一伙劫匪,天天想着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