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太原1女婴因手臂残疾被抛弃,58岁拾荒妇人见其可怜,把她捡回家用面糊

史海沉钩 2025-10-04 11:24:44

1994年,太原1女婴因手臂残疾被抛弃,58岁拾荒妇人见其可怜,把她捡回家用面糊糊养大,女孩为了省车费,每天跑步5公里去上学,谁料,因此跑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女孩叫高思恩,1994年7月,她被遗弃在太原火车站附近的一个纸箱里,左臂先天残缺。 捡回高思恩的妇人叫高占仙,当时已经58岁,无儿无女,靠拾荒勉强糊口。那天在火车站附近的巷子里,她听见微弱的哭声,循声找到那个盖着破布的纸箱,掀开就看见冻得发紫的小思恩,左臂只有短短一截。 周围有人劝她别给自己找罪受,一个残疾孩子,还得花钱养,可高占仙没犹豫,把孩子裹进自己打补丁的棉袄里,揣着回了家。 那会儿她家就是一间低矮的小平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唯一的“家具”是一张用砖头架起来的木板床。 为了喂活小思恩,高占仙每天比以前起得更早,推着吱呀响的木板车,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里捡废品,塑料瓶、废纸箱、旧报纸,攒够一捆就拉去废品站换钱,换回来的钱先买最便宜的奶粉,自己则啃干馒头就着咸菜。 等思恩大一点,奶粉买不起了,高占仙就每天熬面糊糊,怕孩子没营养,偶尔会买一点最便宜的蔬菜,切碎了拌进面糊里,看着思恩大口吃,她就笑着说自己不饿。 高思恩到了上学的年纪,高占仙咬着牙凑齐了学费,可从家到学校有2.5公里,来回就是5公里,坐车每天要花两块钱,这对靠拾荒过活的家来说不是小数目。 思恩看着养母每天晚上在灯下数着皱巴巴的毛票,心里不是滋味,第二天就跟高占仙说:“娘,我不坐车,我跑步去学校,还能锻炼身体。” 高占仙一开始不放心,怕孩子累着,可思恩坚持,说自己跑得很快。从那天起,太原的街头就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每天天还没亮,思恩就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出门,右臂摆动着,左臂的空袖子随着跑动轻轻晃。 冬天雪大,路滑,她摔过好几次,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回家从不跟养母说,只是偷偷把裤子卷起来,用温水敷一敷;夏天太阳毒,她跑一路流一路汗,到学校时衣服都能拧出水,可她从没迟到过一次。 就这样跑了两年,思恩的跑步天赋被学校的体育老师发现了。那次学校开运动会,老师看她个子小,本来没让她参加,可思恩主动报名了800米跑,说自己每天都跑5公里。 老师半信半疑,让她试试,结果思恩不仅拿了第一名,还比第二名快了将近半分钟。老师找到高占仙,说思恩是块练田径的好料子,想让她进学校田径队,不用花一分钱,还能有训练服。 高占仙听了又高兴又担心,高兴孩子有出息,担心训练太累,思恩却拉着养母的手说:“娘,我想练,等我以后拿了冠军,就能挣钱养你了。” 进了田径队,思恩比别人更拼。别人练一个小时,她就练两个小时,因为左臂残缺,平衡不好,起跑时总比别人慢一点,她就每天早上提前去训练场,绑着沙袋练习起跑,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沙袋磨破了皮肤,她就裹上创可贴接着练。 有一次训练时,她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一大块皮,流了很多血,教练让她休息,可她当天下午又出现在了训练场,说马上要比赛了,不能耽误。 高占仙知道后,晚上抱着思恩掉眼泪,给她擦药时,手都在抖,思恩却笑着安慰养母:“娘,不疼,等我拿了奖,给你买新棉袄。” 这份拼劲没白费,思恩从学校田径队跑到了区里,再跑到市里、省里。2013年,她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拿了1500米跑的冠军;2017年,她又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了800米跑的金牌。 更让人骄傲的是,她没落下学习,靠着刻苦,考上了山西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上了大学后,她一边训练一边读书,还利用课余时间做公益,去帮助像她小时候一样的困境儿童,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跑步,告诉他们不要怕困难。 她说:“我娘当年捡了我,给了我一个家,老师发现了我的天赋,给了我机会,现在我有能力了,就想帮更多人。” 如今的高思恩,不仅是一名专业的残疾人运动员,还成了一名社会工作者,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而打开那扇窗的钥匙,就是坚持和爱。 高占仙老人已经去世了,但思恩常说,娘一直都在,她跑步的时候,好像娘还在路边看着她,笑着给她加油。 信息来源:高思恩自传《奔跑的女孩》、山西日报2021年《独臂女孩高思恩:从弃婴到运动健将的逆袭》报道、太原晚报2023年《高思恩:用奔跑传递爱与力量》专题采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史海沉钩

史海沉钩

专注文献考据与历史真相,还原被遗忘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