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军统女特务冒死救下一名地下党,11年后,女特务被我党抓获,女特务提出:“找到当年的地下党替我证明”。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0年5月,重庆的清晨雾气氤氲。 王化琴站在军统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嘉陵江上往来的船只出神。 她手中的电文纸被汗水浸湿,上面清晰印着"康乃尔"三个字。 这个与她青梅竹马的名字,如今成了军统的抓捕目标。 王化琴的指尖轻轻划过电文上的字迹,思绪飘回了十五年前的川西小镇。 那时她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每天跟着父亲王连山去康家串门。 康家的院子里有棵老槐树,她总爱和康乃尔在树下背诵《千字文》。 康乃尔的父亲康余山是个教书先生,与经营钱庄的王连山是结拜兄弟,两家往来密切。 1935年,王化琴被公派到日本留学。 在东京帝国大学的图书馆里,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危难。 日本同学轻蔑地谈论着"支那",报纸上充斥着日军侵华的"捷报"。 某个深夜,她躲在宿舍里给康乃尔写信:"这里的樱花很美,但每片花瓣都带着血腥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化琴辗转回国。 在成都的临时校舍里,她再次见到康乃尔。 昔日文弱的书生如今眼神锐利,袖口别着抗日救亡的徽章。 他们一起组织学生上街宣传,在阴冷的地下室里印刷传单。 王化琴凭借流利的日语,翻译日方广播内容,为抗日活动提供情报。 1938年初春,王化琴决定前往延安。 临行前夜,康乃尔塞给她一个绣着梅花的手帕:"等胜利那天,我们老槐树下见。" 殊不知,命运弄人。 在前往延安的途中,队伍遭遇日军轰炸,王化琴与组织失散。 阴差阳错之下,她进入了国民政府战时工作训练团。 1940年那个决定性的午后,王化琴在军统值班室看到抓捕命令时,手中的茶杯险些滑落。 她立即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 借着整理档案的机会,她悄悄记下行动细节,下午六点,曾家岩茶馆,三名便衣。 当时钟指向五点三十分,王化琴咬破舌尖,鲜血顺着嘴角流下。 同事将她送往医院途中,她假借如厕从后门溜出,踩着青石板路奔向茶馆。 雨水打湿了她的衣服,但她浑然不觉。 茶馆二楼的雅间里,康乃尔正在与同志低声交谈。 王化琴推门而入,急促地说:"伯母突发急病,快回去!" 康乃尔先是一怔,随即会意。 两人目光交汇的瞬间,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个开满栀子花的院落。 军统的追查如期而至。 在审讯室里,王化琴始终保持镇定。 她巧妙利用军统内部的派系矛盾,最终只被判处六个月禁闭。 禁闭期间,她常常望着铁窗外的梧桐树,想起康乃尔说过,要像树木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1951年的镇反运动中,怀有身孕的王化琴再次面临生死考验。 在阴暗的牢房里,她用指甲在墙壁上刻下《石灰吟》的诗句。 就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康乃尔的亲笔证明信被送到办案人员手中。 信中详细记述了1940年的那段往事,字迹苍劲有力:"若非王女士舍身相救,我早已为革命捐躯。" 晚年的王化琴在成都一所中学任教。 她的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尤其爱听她讲解文天祥的《正气歌》。 1985年春天,病榻上的王化琴让家人取来一个木匣。 里面整齐叠放着康乃尔当年送的手帕,虽然已经泛黄,但梅花图案依然清晰。 王化琴与康乃尔的故事,犹如乱世中的一盏明灯。 他们的情谊超越了政治立场的界限,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沉浮,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提醒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真挚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永远温暖人心。 主要信源:(人民网——冒死营救秘密共产党人的军统女特工)
1940年,军统女特务冒死救下一名地下党,11年后,女特务被我党抓获,女特务提出
浅笑对风吟
2025-10-08 10:35:12
0
阅读: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