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康生的儿子张子石在单位开会结束后,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这时他才知道他已经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谁能想到,这个瞬间跌落的人,人生曾跟着父亲康生大起大落,从大地主家的孩子一路做到副省级,最后却在渔村里隐姓埋名 30 年。 1916 年,张子石出生在山东胶县的大地主家。那时候他爹康生已经投身革命,常年不着家,他从小跟着妈陈宜长大。 小时候他总问:“我爹去哪了?” 妈只摸着头说:“你爹是个有本事的人。” 后来他才知道,这个 “有本事的爹”,后来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而他的命运,也跟着爹的身份飘来飘去。 1930 年代,张子石还算争气,考上了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之后,他去了国民党救济总署青岛分署工作,这段经历后来成了他人生里的一个小插曲。 直到 1948 年,康生通过地下党把他接到了解放区,同年他就入了党。 从那之后,他才算真正踩上了 “仕途”:先当青岛三中副校长,接着升青岛二中校长,最后做到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在教育系统扎扎实实地攒了些基层经验。 可 1966 年文革一来,就成了张子石人生的一道坎儿,不是往下掉,反倒是往上冲。 当时青岛市副市长王效禹正闹着夺权,张子石一眼瞅准机会,当起了 “联络人”。 1967 年 1 月 19 号深夜,康生在人民大会堂专门见了他,直截了当说:“你们青岛有个王效禹,夺权的条件比上海还成熟。” 有了爹的这句话,张子石胆儿更壮了。他跟着王效禹一起夺权,最后成了山东省革委会常委。 后来他还靠康生的关系,给山东造反派争取中央支持,帮王效禹攥住了山东的大权。 1969 年王效禹倒台,旁人都以为张子石要跟着栽,可他凭着康生的庇护,接着当他的省革委会常委,直到 1975 年被调到浙江。 这一年,59 岁的张子石到了杭州,成了杭州市委第一书记兼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官至副省级,算是摸到了人生巅峰。 在杭州那几年,他也没完全混日子:带着市委的人去常州、苏州考察,学人家的先进经验,还牵头搞了不少城市规划和基建,推动杭州往现代化走。 可他的行事风格,也带着康生的影子。后来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的时候,浙江省委大院里贴满了批判老干部的大字报,不少都是冲着他的意思来的。 中央调查组后来查出来,他在任时还突击提拔了 17 个干部,其中 9 个都是康生的老熟人、老部下。 好景没几年,1978 年 “真理标准大讨论” 一搞,风向彻底变了。 1979 年 2 月,63 岁的张子石被突然撤职,中央还专门派了浙江省委副书记张敬堂去杭州接他的班,就是为了把他的影响彻底清掉。 到了 1980 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把康生的党籍开除了,连之前的悼词也撤了,骨灰还从八宝山挪了出来。 张子石亲自去北京,把父亲的骨灰接回山东诸城安葬。这场安骨灰的仪式,看着平静,其实是 “康生时代” 彻底结束的信号。 被开除党籍后,张子石没像别的高干子弟那样闹,反倒选了最安静的活法,他悄悄回了胶东半岛,在莱州湾边的渔村里,用 “张老三” 的名字藏了起来。 每天早上蘸着海水练字,下午坐在礁石上画画,傍晚提个自制的渔具去码头,钓上的鱼换点口粮。 以前他在市委大院养的那盆罗汉松,临走时他带走了,后来放在组织部的玻璃柜里,没人管却默默长着。 村里没人知道他的过去,只晓得这个老头会写字画画,偶尔拿几张去集市换点油盐钱。 有人偶尔聊起文革的旧事,他立马摆手打断,末了就说一句:“历史欠下的债,总要有人来还。” 张子石这一辈子,其实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他靠着父亲的背景往上爬,又因为父亲的罪行摔下来;从管着一座城的高官,变成守着一片海的隐士。 晚年他坐在海边看地平线的时候,大概也想通了:政治里哪有什么 “永远的靠山”,权力就像潮水,涨得再高也会退,而历史该算的账,从来不会漏掉谁。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道客巴巴——康生儿子张子石的人生】
1979年,康生的儿子张子石在单位开会结束后,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这时他才知道他
春秋说史
2025-10-08 17:44:28
0
阅读: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