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后以军仍屠杀难民2025 年 10 月,经过多轮在多哈和开罗的谈判,以色列与哈马斯终于达成阶段性停火协议,42 天的 “完全和彻底停火” 期开启,以军需撤出加沙人口稠密地区,哈马斯则释放部分被扣押人员,双方还将在停火期间就永久停火展开第二阶段谈判。这一协议的达成,背后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而以色列能否切实遵守,需要从现实压力与历史惯性中寻找答案。
从当前局势看,以色列确实面临着难以承受的战争成本,这成为其遵守停火的重要推力。加沙战事已造成超过 4.6 万巴勒斯坦人死亡,而以色列自身也深陷泥潭,军事行动的高昂开销让经济和社会稳定备受威胁。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专家约纳坦・弗里曼指出,以军虽有技术装备优势,但长期作战的效果已明显受限,尤其是通过军事手段解救被扣押人员的目标愈发难以实现。国内层面,约 200 名以军士兵签署联名信拒绝继续服役,不少士兵公开表示对加沙所见惨剧感到后悔,民众反战情绪持续高涨,这些民意压力让内塔尼亚胡政府不得不重视停火的必要性。同时,极右翼政党此前对政府的施压有所减弱,为内塔尼亚胡在停火问题上争取到更多博弈空间,他甚至给予谈判团队比以往更大的自主权,这种策略调整本身就释放出积极信号。
不过,历史经验提醒人们不能对停火前景过于乐观。过去多次巴以冲突中,以色列曾因各种摩擦终止停火协议,而此次协议的脆弱性同样存在。以军在停火声明中仍强调 “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并表示将 “继续行动以实现军事目标”,这种保留态度暗示其并未完全放弃军事选项。加沙与以色列边境历来是冲突高发地,任何小规模摩擦都可能被放大,成为撕毁协议的导火索。更关键的是,协议第二阶段关于永久停火的谈判涉及核心分歧,以色列始终反对军队全部撤出加沙,认为这无法彻底消灭哈马斯,而哈马斯也坚决拒绝解除武装,双方在 “费城走廊” 等关键问题上的妥协只是暂时的,深层次矛盾并未解决。
美国的态度也为停火的可持续性增添了变数。作为以色列的重要盟友,美国此次为推动停火投入不少精力,既想缓解以色列的安全压力,也希望为自身中东政策减负,尤其是在总统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但这种外部压力能否长期持续,还要看美国国内政治走向。一旦美国注意力转移,以色列面临的外部约束可能减弱,其遵守协议的动力也会随之变化。
综合来看,以色列在第一阶段停火期内遵守协议的可能性较高,毕竟释放被扣押人员和缓解国内压力是当下迫切需求,但长期来看,协议的稳定性仍面临诸多挑战。历史上的信任赤字、双方核心诉求的冲突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都可能让停火成果付诸东流,真正实现加沙的持久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