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10月10日晚写道:“中国并非第一个在高海拔地区试验清洁能源的国家。但其他与青藏高原海拔相当的地区往往是陡峭的山地。青海面积平坦地势为主,为光伏板的铺设及运输道路的建设提供了理想条件。高寒气候还能提升光伏板的发电效率。” 其实稍微了解青海地理的人都知道,这地方能在光伏领域冒头,绝不是靠运气。青海全省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跟青藏高原核心区比起来,它没有那么多横亘的雪山峡谷,反而有大片连成片的平坦滩涂和戈壁。 这些地方不光地势平缓,还少有人烟,不会跟农业用地、居民生活区抢空间,光伏企业进场施工时,不用费劲去平整复杂地形,也不用处理密密麻麻的拆迁问题。 就拿青海的塔拉滩来说,过去这里是出了名的风沙地,放眼望去全是裸露的沙砾,现在却铺满了深蓝色的光伏板,一眼望不到头。 施工队在这里铺路时,不用像在西南山区那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只要沿着平缓的地势推进,就能快速修通运输光伏组件的道路。 大型卡车拉着光伏板、支架这些设备过来,直接就能开到施工点位,不用反复装卸转运,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而且青海的高寒气候,对光伏板来说可不是负担,反而是个“天然优势”。很多人不知道,光伏板跟人不一样,它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效率更高。 一般来说,温度每降低10℃,光伏板的发电效率就能提升3%到5%。青海全年平均气温低,尤其是夏季,白天光照足但不闷热,光伏板不会因为高温出现“热衰减”问题。 不像南方一些地区,夏天一到,正午温度飙升到35℃以上,光伏板发电效率就得打折扣,还得额外装散热设备。 青海的光照条件也给光伏发电加了buff。这里地处西北,降水少、晴天多,年平均日照时间能达到2800小时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超过3000小时。 这意味着光伏板一年到头有更多时间能晒到太阳,不会像四川、贵州那些多雨地区,经常因为阴天影响发电量。 而且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能量损耗更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比低海拔地区高不少,同样一块光伏板,在青海发的电就是比在平原地区多。 当地政府也早就盯上了这些优势,一直在推进光伏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现在青海的光伏园区里,不光有密密麻麻的光伏板,还建了配套的储能电站和特高压输电线路。 白天光伏板发的电用不完,就存在储能电站里,到了晚上或者阴天再释放出来;发出来的电通过特高压线路,能直接送到东部用电量大的省份,不用在本地“窝电”。 就像青海的海南州光伏产业园区,这里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电站跟光伏电站联动,白天用光伏电,晚上用水电,保证电力输出稳定。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光伏发电“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又让水电站的水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一举两得。 现在青海的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光伏组件生产、电站建设到电力输送,每个环节都有企业参与。 当地还在探索“光伏+生态”的模式,在光伏板下面种植牧草、养殖牛羊,既不浪费土地,又能修复生态。 过去的沙荒地,现在变成了“发电场”加“牧场”,周边的牧民还能在光伏园区打工挣钱,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对比那些同样在高海拔地区搞光伏试验的国家,青海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有的国家在山区建光伏电站,光是把设备运到山上就花了大价钱,后续维护时,车辆开不上去,工人只能靠人力搬运工具,成本高得吓人。 还有的地方因为气候太恶劣,冬天大雪封山,光伏电站一停就是好几个月,根本没法稳定发电。 青海却凭着平坦的地势、适宜的气候和完善的配套,把光伏产业做得风生水起。现在这里的光伏装机容量已经突破4000万千瓦,每年能发600多亿千瓦时的电,相当于减少了5000多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些电不仅能满足青海本地的用电需求,还能支援东部地区,为全国的“双碳”目标添砖加瓦。 很多国外的能源企业都来青海考察,想学习这里的光伏发展经验。他们看完之后都感慨,青海能把高海拔地区的光伏产业做这么好,不是偶然,而是把地理优势、气候优势和政策支持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中国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秘密”进行了一个耗资664亿、历时十余年的大型工程,最
【4评论】【3点赞】
张衡
去青海见到过戈壁滩上的镜面反射熔盐发点站,真的是未来的壮观,真事的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