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科学解释不了!”10月13日报道,山东济南,妈妈带宝宝回老家,发现宝宝居然跟婆婆两年前贴的年画娃娃“撞脸”!妈妈:“不能说一模一样,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相似度99%!”网友:真像,有点不科学了![舔屏] 山东济南的王女士最近回婆家时意外发现,自己两岁的儿子和婆房墙上一张陈旧年画里的娃娃长得出奇相似,这张年画是两年多前她和丈夫结婚时,婆婆贴上去的。 当时婆婆特意挑了张胖娃娃年画贴在新房里,画中娃娃眼睛圆润、嘴唇微翘、脸颊饱满,婚后不久王女士怀孕,生下儿子后夫妻俩去外地工作生活。 孩子渐渐长大,王女士一直觉得儿子的长相有种说不清的熟悉感,但始终想不起来像谁,这次回老家推开房门,她一眼看到墙上那张褪色的年画,瞬间明白了那种熟悉感从何而来。 她把儿子抱到画前仔细对比,发现两者的眼睛形状、嘴唇弧度、脸型轮廓确实很接近,婆婆看到这一幕特别高兴,觉得这是好兆头。 这类“孩子撞脸年画”的案例在社交媒体上并不罕见,杭州一位网友曾分享,自己女儿和婚房里贴的福娃年画神似,成都有位妈妈说,大儿子和婆婆贴的双胞胎年画中的一个娃娃特别像,而在别处出生的二儿子却完全不同。 从遗传学角度看,孩子的外貌主要由父母双方的基因决定,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不同组合,决定了眼睛大小、鼻梁高低、脸型轮廓等具体特征,年画作为外部物体,不可能改变基因序列或影响遗传信息传递。 但这种现象背后确实有值得探讨的认知心理学机制,人脑在识别面孔时,会优先关注眼睛、鼻子、嘴巴这些关键特征,当两张面孔在这些核心区域存在相似性时,大脑会自动强化这种相似感,而忽略其他不同之处。 传统年画中的娃娃形象通常遵循固定审美模板:圆脸、大眼、小嘴、红扑扑的脸颊,这些特征恰好也是东亚婴幼儿普遍具备的面部特点,当真实婴儿呈现出这些常见特征时,与年画产生视觉重合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人类的选择性记忆也在起作用,当看到孩子和年画的相似之处时,这种惊喜感会被大脑深度编码为强记忆,而那些孩子和年画完全不像的家庭,这件事根本不会被注意到,更不会成为话题,这就形成了一种“幸存者偏差”。 类似的认知偏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星座性格描述特别准确,实际上那些描述具有高度模糊性和普适性,当人们带着“这就是我”的预设去对照时,大脑会自动筛选符合的部分,忽略矛盾之处。 民俗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和祈福仪式,本质上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载体,虽然年画不能决定孩子长相,但它承载的期盼和祝福,构成了家庭记忆的一部分,当孩子长大后看到这个故事,会感受到长辈当年的殷切期待。 网友热评: “两年前贴的画,现在娃长得一模一样,这精准度比AI生成还厉害!建议婆婆开年画娃娃印刷厂,保准销量爆棚!” “我二大爷家孙子出生前,家里贴了胖娃娃年画,结果孩子现在圆脸蛋、小酒窝,连笑起来酒窝位置都一样!这玩意儿真邪乎!” “别光说年画,父母基因也重要啊!我表姐家娃和结婚照里的喜娃贴纸撞脸,后来查了查,原来她老公小时候就是个年画脸!” “婆婆们学起来!以后结婚贴年画直接写‘保准生出同款萌娃’,年轻人不得抢着生二胎?” “我奶生前最爱贴弥勒佛年画,去世后我妈翻出老照片,发现我小时候和佛像笑容神似,现在逢年过节都让我穿红袄拜佛,细思极恐!” 你家有没有过‘神似’的巧合?比如孩子长得像某个老照片、动画角色,甚至亲戚家多年前的合影?评论区晒图讲讲! 信源:芜湖新闻网
“这次科学解释不了!”10月13日报道,山东济南,妈妈带宝宝回老家,发现宝宝居然
风景繁华
2025-10-13 11:51: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