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不打自招了,承认是“美国商界”现在“带头呼吁采取更强硬的路线”对待中国,亦表示这些呼吁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影响很大。 《华尔街日报》的那篇报道,像一个信号,告诉我们世界大国之间竞争的底层逻辑,可能已经悄悄变了,过去我们总以为,国家间的博弈是政府主导的,但现在看来,真正坐在棋盘对面,或者说站在棋手身后的,可能是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角色,一个由资本和权力深度绑定的“政商共同体”。 故事得从一场角色互换说起,曾几何-时,美国商界是全球化的啦啦队,享受着“中国制造”带来的巨大红利,但现在风向全变了,它们不再是被动的政策接受者,反而成了对华强硬路线最积极的“带头大哥”。 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利益,当中国开始向高附加值产业攀登时,就动了他们技术垄断的蛋糕,为了保住自己的超额利润,这些资本巨头开始主动出击,而不再是简单地搭便车,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很多强硬政策,与其说是政治家的顶层设计,不如说更像是一份为华尔街和硅谷量身定做的执行方案,政客们拿到了选票,而资本集团则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打压对手的工具。 所以当我们在台面上听到“国家安全”这些宏大叙事时,其背后真正的剧本,很可能就是资本为了维护商业霸权而写好的演讲稿,政府则更像是一个尽职尽责的首席执行官。 这个共同体的工具箱也升级了,传统的关税壁垒已经显得有些笨拙,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更精密、更隐蔽的全球“规则网络”,这可不是单打独斗。比如在半导体领域,美国那边刚把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荷兰政府这边就以“国家安全”为名,冻结了它旗下安世半导体的核心资产,时间点上的巧合,暴露了这张网的协同性。 这张网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合法性外衣”,它总是借用“司法独立”或“出口管制”这类中性词汇,将赤裸裸的商业打压包装成无可指摘的主权行为,相比于一目了然的关税,这张由盟友体系和法律规则编织的罗网,杀伤力更大,也更难突破,它试图从根基上,堵死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每一条小路。 这就引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那些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公司,恰恰是在华盛顿鼓吹遏制最卖力的那批人,这其实不是精神分裂,而是一种经过精密计算的“分区策略”,苹果、特斯拉、英伟达这些公司,把中国看作一个巨大的利润提款机,但同时它们绝不希望这里诞生一个能挑战自己技术地位的对手。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苹果和华为,当美国政府用行政手段切断华为的高端芯片供应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在中国市场迅速抢占了华为留下来的高端份额的苹果公司,这完美地解释了“对华遏制”如何直接转化为“在华收益”,这种看似“两面派”的行为,其实是政商共同体内部最高效的分工合作:政府负责清扫赛道,企业安心享受独家红利。 所以我们必须认清,今天中国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国政府,而是一个以资本利益为核心、以国家机器为工具、以全球规则为武器的复合体,放弃幻想,采取对等的反制是必然选择,这种反制不应只停留在外交口水战,而必须是“穿透式”的,直接打到这个共同体的痛点上。 对于那些一边享受中国市场红利、一边在背后捅刀子的企业,我们同样可以用反垄断或安全审查等工具,精准地打破它们“分区获利”的美梦,只有让他们切实体会到痛,才能真正动摇这个政商共同体的根基。 以上信息来源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美专家对我们进行警告,美专家表示,中国政府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
【230评论】【8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