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韩国专家太敢说了,他表示如果美国把所有军事力量都集结起来去攻打中国,就算是11艘航母都出动,再带上所有的先进装备,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胜利。美国那11艘航母看着唬人,但真要开到中国周边海域,大概率是来当活靶子的。先不说别的,中国火箭军手里的东风-21D和东风-26早就把它们研究透了! 亚太地区的军事格局,正从冷战时期的单极巡航,逐步转向多极对抗与技术对峙。美国海军长期依赖航母战斗群作为投射力量的核心工具,目前保有11艘核动力航母,这些巨舰每艘排水量超过10万吨,能搭载70多架舰载机,形成空中、海上立体打击平台。 然而,随着中国火箭军导弹体系的成熟,这种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韩国学者金荣敏在近期讲座中直言,美国若全军压上,包括所有航母出动,也无法逆转战局结局。 他强调,中国沿海部署的反舰弹道导弹,已将这些海上堡垒锁定为首要目标。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公开情报与模拟分析,揭示了现代海战规则的悄然重塑。 中国火箭军装备的东风-21D导弹,被视为首款实战部署的反舰弹道导弹,射程约1500公里,专为打击移动海上目标设计。 早在2013年,卫星图像就捕捉到戈壁滩靶场上的测试痕迹,一个模拟航母长度的水泥结构上出现两个精确弹坑,证明其末端机动与命中精度。 这种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发射后快速爬升至高空,再入大气层时可变轨规避拦截,速度超过10马赫。美国国防部报告承认,东风-21D已形成旅级作战单位,能在短时间内多枚齐射,形成饱和攻击。 在实战中,它无需依赖舰载雷达,而是通过卫星与岸基数据链实时修正轨迹,这让传统防空系统捉襟见肘。韩国专家指出,这种能力已让航母群的机动空间大幅压缩,逼近中国近海时,风险指数级上升。 东风-26导弹进一步扩展了威胁半径,射程达3500至4000公里,不仅覆盖第一岛链,还直指关岛的美军基地。 作为多用途中程导弹,它可快速切换常规与核弹头,支持陆基精确打击与反舰任务。美国情报评估显示,中国已装备数百枚东风-26,形成覆盖西太平洋的火力网。 2024年国防部中国军力报告特别提及,这种导弹的快速重装能力,能在一次行动中连续发射多轮,极大提升作战密度。 韩国学者在分析中强调,东风-26的末端速度超18马赫,结合诱饵与电子干扰,美军现有宙斯盾系统的拦截率不足10%。 这意味着,一支航母编队进入射程区后,20分钟内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迫使指挥层重新评估冒险成本。 美国官方文件已间接承认这一现实。2024年国防部报告详述了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多样化,包括东风-21D、东风-26、东风-17、东风-27与鹰击-21,形成五种型号的体系。 报告指出,中国沿海部署上千个导弹发射井,第一岛链内作战环境对美军极度不利,航母群生存率低。 五角大楼评估,东风-26不仅威胁舰艇,还能精准打击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破坏后勤补给链。 韩国专家借此论点,指出美国海军近年缩减亚太演习规模,正是对区域拒止能力的回应。 这种转变反映出,单纯的数量优势已不足以抵消技术不对称,迫使美方转向分布式作战与盟友协作,但核心痛点仍存。 历史事件进一步佐证了导弹威慑的实战价值。2016年南海对峙期间,美国约翰·C·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进入争议水域,伴随驱逐舰与巡洋舰编队,意图展示力量。 中国迅速调动数十艘舰艇与岸基力量,卫星监测显示其阵型就位,美方在持续跟踪下,仅数日后调整航线,选择退出南海。 这一幕并非孤例,美媒报道称,中国导弹部队的警戒状态,直接影响了美军决策。 韩国学者以此为例,说明近海作战的门槛已抬高,外部力量每前进一步,都需权衡潜在损失。这种动态平衡,不仅维护了区域稳定,也凸显了中国防御体系的韧性与深度。 智库模拟结果更直观地量化了风险。兰德公司发布的美中军事记分卡,评估了十个作战领域,包括空中优势与海上封锁。 在台湾情境下,模拟显示中国导弹饱和攻击可使美航母群在短时间内损失半数作战单位,首波齐射即突破防空网。 另一份报告指出,东风-21D与东风-26的联合运用,能在20分钟内瘫痪舰队机动,迫使美军退至第二岛链外。 韩国专家援引这些数据,强调现代战争已非舰炮对轰,而是信息链与高超音速武器的较量。美国海军虽在全球投送上领先,但面对本土防御,劣势明显。 这类分析提醒各方,技术跃升正重塑力量对比,避免盲目对抗。
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35隐身战机,眼下来
【2评论】【26点赞】
MCY
美国F系列的战机,基本打的下来……
用户12xxx76
[爱心][爱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