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尔这样解释中国给自己以及西方国家取的名字,她说中国给主要西方国家取了很好听的

恰似江楼月 2025-10-14 00:45:55

魏德尔这样解释中国给自己以及西方国家取的名字,她说中国给主要西方国家取了很好听的名字;比如美国–美丽的国家,英国–英明的国家,法国–懂法理的国家、德国–有道德的国家。 爱丽丝·魏德尔这个人,在德国政坛上挺有争议的,她是德国选择党(AfD)的联合主席,这个党被很多人贴上极右翼标签,主要推反移民、反欧盟的议程。她自己呢,背景跟很多人想象的右翼政客不太一样,1979年生在德国西部一个小镇,大学学经济学,还拿了博士学位,论文写中国经济转型那块儿。早年她在高盛干过分析师,后来2006年跑到中国待了六年,在北京和中国银行做风险分析,精通中文,这点让她在党内有点独特标签。回德国后,她2013年加入AfD,从地方起步,2017年进联邦议院,现在是反对党领袖,还被推为2025年总理候选人。她生活上跟一位斯里兰卡裔女性伴侣一起,领养了两个孩子,住瑞士边境,挺低调的家庭模式。 魏德尔对中国名字的这番解释,出自她2024年的一次党代会演讲,那时候她在柏林台上讲,切换到中文,台下党员都安静了。她点出中国人给西方国家起名时,总带点正面色彩,不会随便贬低。拿美国来说,“美国”两个字,直译就是“美丽的国家”,这不是随便起的,而是从“美利坚合众国”简化来的,“美”字搁那儿,突出土地广袤、风景壮观的那种美感。你想想,每天中国人聊天、工作,说起美国就带这个词儿,潜移默化里就有点欣赏的味道。魏德尔说,这反映中国人看外国的眼光,欣赏人家的强项,而不是一味挑刺。 再看英国,“英国”听起来像“英明的国家”,“英”字有英雄、明智的意思,点出英国历史上的决策传统,比如议会制度、海上霸权那些事儿。中国人用这个名儿,等于认可英国在全球事务里的智慧角色。魏德尔在演讲里强调,这不是拍马屁,而是文化上的认可方式。法国呢,“法国”拆开是“懂法理的国家”,“法”字直指法律体系,法国大革命的遗产、拿破仑法典啥的,都被概括进去了。中国人起名时,就抓住了法国在法治上的核心形象。德国自家的事儿,“德国”就是“有道德的国家”,“德”字强调诚信、原则,这跟德国工业精神、哲学传统对得上号。魏德尔特别提这点,说中国人这么叫德国,等于肯定了德意志的根基,让人觉得自豪。 她没光说别人,还转头聊中国自己怎么定位的。中国自称“中国”,全称“中央之国”,意思是世界中心,这名字透着骨子里的自信,不会轻易低头。魏德尔说,从这点看,中国人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儿,不会甘居下游。搁在国际关系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在贸易、科技上总想争第一,不会随随便便让步。她的这番话,不是空谈文化,而是借着名字聊外交心态,点出德国该怎么跟中国打交道。 话说回来,魏德尔为什么这么讲?跟她个人经历脱不了干系。她在北京那六年,干活儿时天天接触中国同事、客户,学中文、学文化,脑子里自然存了不少这些事儿。比方说,她在银行审贷款文件时,就听人闲聊美国是“美丽国家”,英国是“英明”的,慢慢就琢磨出中国人起名的逻辑。回德国后,她加入AfD,本来党里对华态度挺复杂,有些人反全球化,怕中国抢德国饭碗,但魏德尔不一样,她推对华友好,主张德国独立外交,别总跟着美国走。她的博士论文写中国经济开放,那时候她就看到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市场,速度快、效率高,这让她觉得中国不是威胁,而是伙伴。 在德国政坛,这观点挺接地气的。德国经济靠出口,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汽车、机械那些行业离不开中国市场。魏德尔演讲后,党内有些人点头同意,说是时候多学学中国自信,别总纠结欧盟框架里。外部看,她的话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火了,抖音、B站到处转视频,有人配上激昂BGM,评论区说“德国人懂中国”。但也有人质疑,AfD是极右党,魏德尔反移民、反绿能,这些跟中国模式对不上号。中国网民喜欢她,可能因为她直球怼欧盟、怼美国,觉得这人靠谱,不像传统政客圆滑。 德国这些年对华政策摇摆,一会儿“去风险”,一会儿又签投资协定。魏德尔站出来说中国人起名正面,等于在提醒德国人,别把中国当敌人看。中国给德国叫“有道德的国家”,这不光是褒奖,还暗示德国该守住原则,在贸易战里别随美起舞。她还提过,跟俄罗斯和解、对华合作,这是德国自主的路子。2025年大选临近,她作为候选人,这套说辞拉票挺管用,东德地区工人多,失业率高,他们听她讲中国市场机会,就觉得有奔头。

0 阅读:236

猜你喜欢

恰似江楼月

恰似江楼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