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就这样没了”。河南新乡,男子花40万买的大货车,第一趟拉货自行驶了30多公里就冒烟,他赶紧下车查看,发现有明火后跑去拿灭火器,可完全不起作用,火势越来越大,还蔓延到跟前,他只能躲开,看着大货车瞬间被火海淹没,随后赶紧拨打119。 这位司机是42岁的刘师傅,之前在工地打零工,看别人跑运输赚钱,去年底开始凑钱买车。今年3月,他在新乡一家经销商那里定下了这辆重型货车。提车后才第三天,接的第一单生意是运送建材到周边县城。刚开出30多公里,他就闻到焦糊味,随后驾驶室仪表盘附近冒黑烟。停车查看时发动机舱已有明火,使用车载灭火器未能控制火势。消防员赶到后将火扑灭,但车头已烧得只剩框架。 车辆自燃背后暴露的质量问题令人震惊。消防部门的火灾事故认定书明确写道,起火点在发动机舱,原因是发动机线路发生故障,短路产生的高温引燃周边可燃物。第三方检测机构也给出了“不排除电气故障”的结论。这辆价值40万的新车,仅仅行驶了30多公里就发生自燃,明显属于车辆自身质量问题。 经销商的态度更让人心寒。刘师傅拿着鉴定报告去找经销商时,对方竟然说“找我没用,你去起诉我”。这完全推翻了购车时“质量有保障,出了问题该赔的绝不会少”的承诺。新车发生如此严重的自燃事故,经销商不仅不积极解决,反而要求消费者走复杂的法律程序,这无疑是在推卸责任。 货车自燃事故并非孤例,类似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车辆自燃常见原因包括油路/线路老化、轮胎问题、违规改装或车上放置易燃易爆物品等。对于新车而言,电气线路故障往往是主要诱因。这也提醒所有车主,随车配备有效的灭火器并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置方法非常重要。 刘师傅的遭遇反映出消费者维权的艰难处境。他已经聘请律师,准备向法院提起诉讼。虽然法律途径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诉讼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每个质量问题都需要通过打官司来解决,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实在太过脆弱。 这起事件也给汽车销售行业敲响了警钟。经销商在销售环节做出的承诺,在售后环节应该兑现。将质量问题推给法院处理,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长远来看也会影响品牌信誉和行业健康发展。车辆质量问题的认定和赔偿机制,需要更加清晰和高效的解决渠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