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蒋介石开会大骂将领无能,白崇禧开怼:上级不能越级 1948年夏天的南京,国民党召开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检讨会。蒋介石劈头盖脸骂将领无能贪腐,却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坐在台下的白崇禧憋了一肚子火,终于在会上甩出六条建议,第一条就直戳痛处:上级不能越级指挥。这话听着像军事术语,实际上就是在当众打蒋介石的脸。 1948年8月初,南京国防部召开了一场高规格军事会议,参会的将领超过百人,几乎把国民党所有高级军官都叫来了。这场会从8月3日开到8月7日,表面上是检讨战局,实际上是蒋介石想给手下敲打敲打,把责任往下推。 会议一开始,蒋介石就把火气撒了出来。他指责前线将领作战不力,说什么贪污腐化成风,临阵脱逃时有发生。按他的说法,开战时国军兵力是对方五倍,装备也远胜对方,如今打成这副模样,都是下面的人不争气。训完话,蒋介石就走了,留下一屋子将领面面相觑。不过他没真走远,安排了侍从官在旁边记录,谁说了什么都得汇报上去。 没有了蒋介石压阵,将领们的发言逐渐大胆起来。国防部长何应钦站起来公布数字,从1946年6月到现在,国军死伤被俘失踪加起来三百万人。这个数字一出来,全场哗然。有人当场就说,现在能打仗的部队都不足三百万了,还大都是新招的兵,这仗没法打了。 到了第二天,会场的火药味更浓。周建陶起身发言,把矛头对准了桂系,说李宗仁白崇禧不服从中央领导,各自为政,才导致战局这么被动。这话一出,白崇禧手下的将领马上跳起来反驳。大家心里都明白,战场上的失败,指挥系统混乱是主要原因,可谁也不敢直说。 8月7日这天,白崇禧终于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发言,开门见山就说,开战时咱们兵力是对方五倍,装备也占优,现在主动权都丢了,这责任不该从指挥体系上好好查查吗?在场的将领都听出来了,这是在说蒋介石。 白崇禧接着提出六条建议,第一条就是: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应越级请示。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指挥部队喜欢事无巨细都要管,连一个营的调动都得请示他。前线将领只能等命令,等命令下来,战机早就没了。白崇禧举例说,东北战场上本来有机会扭转局势,可关键时刻一个停战令下来,让前线停止追击,这才让对方喘过气来。 他的其他建议也都很实在:华中战区必须统一指挥,不能分成两块;要建立机动兵团,提高反应速度;增加骑兵师弥补机动不足;在大城市建空军基地;提高士兵待遇稳定军心。这六条建议,条条都切中要害,在场不少将领都频频点头。 会议最后,顾祝同宣布了下一步作战方针,跟白崇禧的建议完全不沾边。还是老一套:保沈阳,稳西北华北,在徐蚌地区找机会决战。白崇禧的六条建议,一条都没被采纳。 事实很快证明了白崇禧的判断。1948年10月,锦州失守,东北败局已定。蒋介石这才想起白崇禧,让他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白崇禧派人去徐州实地看了一圈,发现主力部队早就按死十字布局摆在平原上,想调整根本来不及。而且徐州那些将领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他根本指挥不动。白崇禧想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拒绝了这个任命。他心里清楚,这是个接锅的活,打败了所有责任都得他背。 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想调白崇禧手下的部队去前线增援。白崇禧在电话里直接拒绝,说武汉也得防守,不能把部队全抽走。蒋介石在电话那头大发雷霆,白崇禧寸步不让:合理的命令我执行,不合理的命令我不接受。这场电话吵了半小时,白崇禧不但没放人,还把准备出发的部队调回了后方。蒋介石气得破口大骂,却毫无办法。 到了1948年12月,白崇禧连发两封电报给蒋介石,措辞一次比一次强硬。他在电报里说,人心士气物力都已经不能再战了,请蒋介石早做决断。这实际上就是逼宫,让蒋介石下台。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 白崇禧的部队从湖北退到湖南,再退到广西,一路溃败。1949年12月底,他在海南岛接到蒋介石的邀请,说只要来台湾就给实权。白崇禧犹豫再三,还是上了飞机。到了台湾才发现,蒋介石给的都是没实权的虚职,而且还派特务严密监视他。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北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3岁。 1948年那场南京会议,白崇禧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话。可惜他的建议没被采纳,指挥系统的混乱照旧,败局也就无法挽回了。历史用铁的事实证明,制度和指挥体系出了问题,任何个人能力都救不了场。你觉得白崇禧的建议如果被采纳,结果会不会不一样?欢迎留言讨论。
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跳出日军包围圈后,旅长彭明治突然下令:“日军人数不对,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