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陕西一女子丢了儿子,为了找娃,她跟丈夫离了婚。 32 年后,她终于在四川找到儿子,谁料,刚见面,儿子却说:“妈妈,我见过你。 ” 2025 年 10 月的西安,李静芝的手机里存满了和儿子嘉嘉的合影。 青海茶卡盐湖的蓝天下,两人并肩微笑;西安街头的秋夜里,儿子把她的手揣进自己口袋。 这位 66 岁的老人不再被称作 “打拐妈妈”,她更喜欢别人叫她 “嘉嘉妈妈”。 如今母子俩定居西安,嘉嘉说这里有他模糊的童年记忆,而这里也是李静芝寻了半生的起点。 时间拉回 1988 年 10 月 17 日,西安秋意正浓。 李静芝出差在外,丈夫毛振平带着两岁半的嘉嘉在金陵酒店附近玩耍。 孩子喊口渴,父亲转身进酒店要杯热水,不过一分钟,回头时孩子已不见踪影。 那个短暂的疏忽,像一把刀,割裂了这个家庭的完整。 李静芝接到 “急事速归” 的电报赶回西安。 得知消息的瞬间,28 岁的她直接晕倒在地。 醒来后,她抹掉眼泪,把儿子的照片揣进怀里,踏上了寻子路。 “那是我身上掉的肉,不是丢钱丢车,怎么能舍下?” 她逢人就说。 最初五年,她和丈夫印了几十万张寻人启事。 骑自行车跑遍陕西周边城镇,渴了喝凉水,饿了啃白馍,省下的钱全用来赶路。 线索总像风中残烛,亮一下就灭。 在商洛,对方说孩子两天前刚被送走;追到安康,又被告知去了汉中;辗转到四川,见到的孩子却不是嘉嘉。 这样的失望,前前后后有三百多次。 五年后,夫妻关系在自责与争执中破裂,离婚成了必然。 但李静芝的脚步没停,她甚至试过烧香拜佛、找所谓的 “特异功能” 帮忙。 长期的奔波让她落下头疼的毛病,常常要靠吃药缓解,却从没在镜头前显露半分脆弱。 她上遍各种电视节目,“能让 100 个人看到,感动其中一个就有希望”。 寻子路上,她结识了太多破碎的家庭。 于是她成了 “宝贝回家” 志愿者,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娃来寻。 帮湖北福利院脸上有胎记的 “蛋蛋” 找家,陪陕西的张鹏核对家乡细节,那些孩子描述的场景,她都记在本子上反复比对。 三十多年里,她帮 29 个孩子回了家,自己的儿子却始终是空白。 科技终于给这场漫长的寻找按下了加速键。 2009 年,公安部将此案列为督办案件,专案组坚持 “案子不破、工作不停”。 2020 年 4 月底,四川警方在打拐线索中发现,一名叫顾宁宁的男子是当年被收养的西安儿童。 人脸识别显示他与嘉嘉高度相似,DNA 比对最终给出了肯定答案。 2020 年 5 月 18 日的认亲仪式上,李静芝染黑白发,穿了件鲜红的衣服。 大门打开,34 岁的嘉嘉跑过来抱住她,一声 “妈” 让她哭出了三十二年的委屈。 “妈妈,我见过你。 ” 儿子的话让全场安静。 原来嘉嘉早就在电视上看过她的寻子故事,还默默祝福过这个执着的母亲,却从没想过自己就是那个孩子。 重逢后的日子,李静芝学着重新做母亲。 开始时说话都小心翼翼,后来能顺口开玩笑,母子俩从没红过脸。 她知道自己错过了儿子的成长,从不敢干涉他的人生规划,只在一旁默默关心。 嘉嘉在成都开了家装修公司,事业稳定,他常说要照顾好两边父母,李静芝虽对养母感情复杂,还是尊重了儿子的决定。 2022 年,纪录片《回家之路》在央视播出,更多人知道了她的故事。 社交网站上,有网友留言 “20 年前就看你寻子,终于等到好消息”,还有寻亲家庭说 “你能找到,我们也能坚持”。 但李静芝清楚,还有太多家庭在路上,陕西蓝田那位父亲的话总在她耳边回响:“找不到孩子我死不瞑目。 ” 2025 年,她的公益脚步仍在向前。 7 月四川警方开展打拐技术比对会战,帮助 76 个家庭团圆,她特意赶去分享经验。 她反复呼吁,让公安部的 DNA 数据库进一步下沉,很多基层派出所还不熟悉采血流程。 她建议公安、妇联联合摸排,帮来路不明的孩子采血入库,毕竟未成年人没能力自己求助。 现在的李静芝,脸上总挂着笑。 嘉嘉会陪她散步,会提醒她天冷加衣,这些细碎的温暖,填补了三十二年的空白。 她不再是那个 “神经质” 的寻子母亲,却依旧是公益一线的 “灯塔”。 截至 2025 年 10 月,她参与帮助找回的孩子已经超过 40 个。 那场跨越半生的寻找,早已超越了血缘。 它见证了一位母亲的执着,也让更多人看到科技与坚持的力量。 公安部 “团圆” 系统已帮助数千名儿童回家,而李静芝的故事还在继续。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人:只要不放弃,团圆就总有希望。 信源:1988年,女子丢了儿子,为找娃她跟丈夫离婚。32年后,她找到儿子-百态人间
1988年陕西一女子丢了儿子,为了找娃,她跟丈夫离了婚。 32年后,她终于
高干评世界
2025-10-15 11:41:59
1
阅读: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