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数学家丘成桐在清华任教,被问到:“您现在的薪水有多少?”丘成桐回答:“我在中

谈古论今朝 2025-10-15 21:48:22

美籍数学家丘成桐在清华任教,被问到:“您现在的薪水有多少?”丘成桐回答:“我在中国任教40年了,我从未拿过1分钱薪水。不是他们不给,而是我不要!”丘成桐的话震惊了所有人,而他接下来对中国数学的预判,振奋人心:“到2030年,中国本土数学家将能引领全世界!” 早在1979年,他刚拿菲尔兹奖没几年,就主动找国内高校合作,当时主要是去中科院、北大免费讲学,那时候国内数学领域还很薄弱,他带着海外的学术资料,一讲就是大半天,连差旅补贴都不肯收。 后来2005年,他全职到清华筹建数学科学中心,校方一开始就按国际顶尖学者的标准给他定了薪酬,结果他直接拒绝,还在协议里明确写了“不领取任何校内薪酬”。查清华公开的学术档案能看到,这些年他的工作记录里,从来没有薪酬领取的登记,反而好几次自掏腰包,资助国内学生去美国、法国参加国际数学会议,就怕年轻人错失开阔眼界的机会。 有人之前质疑他“不拿薪水”是作秀,可了解他的经历就知道,这份坚持早有根源。他小时候跟着父亲在香港生活,父亲是学文史的,常跟他说“中国要自强,就得有人做扎实的基础研究”,这话他记了一辈子。上世纪80年代,他看到国内数学人才断层,很多年轻人连前沿的学术文献都找不到,急得睡不着觉,从那时候起就打定主意,要帮中国把数学的“底子”补起来。 而且他说“2030年中国本土数学家引领世界”,也不是随口喊口号。早2010年他就提过类似判断,这些年的史实也在印证——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中国有4位本土学者做特邀报告,比2010年多了一倍;在代数几何、微分方程这些核心领域,国内团队还解决了好几个困扰国际学界多年的难题。 不过丘成桐也不是只唱赞歌,2019年在全国数学教育论坛上,他就直接点出问题:有些高校重论文数量不重质量,逼着年轻学者“短平快”出成果,反而耽误了基础研究的突破。他说这话的时候特别严肃,因为他知道,基础研究像种庄稼,得慢慢养,急不来,要是走偏了,再多人也难出顶尖人才。 这些年他除了带研究生,还牵头搞“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从高中就选拔好苗子,亲自带他们做课题,就是想打破“重考试、轻科研”的惯性。他常跟学生说“别想着靠数学赚钱,要想着靠数学为国家做事”,这份初心,跟他当年拒绝薪水的选择,其实是一回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9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