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蒋英在北京逝世,葬礼十分隆重,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可是,却有人却认为蒋英得到高规格的待遇,是因为科学家丈夫钱学森。 其实这么想的人,根本没摸透蒋英的“底子”——她可不是靠丈夫“搭梯子”的人,自己本身就是乐坛响当当的人物。蒋英的父亲是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这在《蒋百里传》里有明确记载,从小在书香与家国情怀的环境里长大,她没走传统大家闺秀的路,反而一头扎进了音乐里。1929年,才16岁的蒋英就远赴德国学音乐,后来又到瑞士、法国深造,师从欧洲著名歌唱家贝努瓦夫人,史料里还能查到她当年在欧洲演出的报道,那会儿钱学森还没成为后来家喻户晓的科学家,蒋英已经在海外乐坛小有名气。 作为钱学森的夫人,蒋英从未生活在丈夫的光环之下,她与钱学森的婚姻被誉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这话可不是空泛的夸赞,抗战爆发后,蒋英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国开演唱会,用歌声鼓舞军民抗战士气,当时《申报》多次报道过她的演出,台下有士兵也有百姓,不少人说听她唱歌,心里的劲儿就更足了。那会儿钱学森还在美国,两人隔着大洋互相牵挂,却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为国家做事,哪来的谁靠谁一说。 后来钱学森回国搞科研,蒋英也跟着扎根国内声乐教育,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她上课从不含糊,学生回忆说,蒋老师会逐字纠正发音,哪怕是一个换气的小细节都不放过,傅海静、祝爱兰这些后来在国际歌剧舞台上发光的歌唱家,都是她手把手教出来的。要是真靠钱学森的光环,她犯不着这么较真,更不会成为中国早期声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有人只盯着“钱学森夫人”这个标签,却忽略了蒋英自己的贡献,这种看法其实是把女性的价值和男性绑在了一起,挺不公平的。钱学森自己也在采访里说过,搞科研累了的时候,听蒋英唱歌、弹钢琴,思路会变开阔,两人是互相成就,不是谁依附谁。 蒋英能享受高规格葬礼,能盖党旗,根本原因是她一辈子在声乐领域深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更因为她和钱学森一样,有一颗始终向着国家的爱国心。不能只看见她身边的人有多厉害,更要看见她自己活成了有多厉害。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2012年,蒋英在北京逝世,葬礼十分隆重,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可是,却有
谈古论今朝
2025-10-19 00:56:56
0
阅读:53
大中消息
他们夫妻是互相成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