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为什么歼10C卖不出去了,因为大部分的国家都在等土耳其仿制的歼10C,各国越来越在意能不能参与到研发里,把生产线和维护技术带回自己家。 歼-10C的实力其实不用多夸,雷达和武器系统都属同级别里的佼佼者,价格还比西方同类战机实惠不少。按说这种高性价比的装备,应该很受中小国家欢迎。 可现实是,除了巴基斯坦,真正敲定的大订单没几个,哥伦比亚之前派人专门来考察过,中方给的条件相当优厚,最后还是选了更贵的瑞典“鹰狮-E”。 印尼终止和法国的谈判后,外界都猜会转向歼-10C,结果人家转头和土耳其签了百亿大单,买的还是没完全成熟的“可汗”。 这些国家的选择,其实暴露了现在战机采购的新逻辑,以前买飞机,主要看飞得快不快、火力猛不猛,参数对比一下就能做决定。 现在不一样了,买飞机更像搞一场长期投资,得算明白后续的账。 哥伦比亚选“鹰狮-E”,不光是看上性能,更关键的是这战机符合北约标准,能和手头的美制弹药兼容,后续十年的维护和补给都不用发愁。 要是换了别的机型,整个后勤体系都得推倒重来,麻烦还费钱。 更核心的需求藏在印尼的选择里,土耳其给印尼的不光是飞机,还有核心技术转让,承诺帮着搞本土制造,这正是很多国家真正想要的。 这年头,光有几架先进战机撑不起国防底气,万一哪天国际关系变了,配件断供、维护跟不上,再先进的飞机也得趴窝。 所以大家都想借着买飞机的机会,把生产线和技术学到手,自己能造能修,才算真正掌握主动权。 土耳其就是抓住了这个心理,哪怕自己的“可汗”战机还得靠进口发动机,也敢把技术合作当筹码。 反观歼-10C的出口策略,之前确实太侧重“卖飞机”本身了,对于技术转让这块,把控得比较严,大多只对巴基斯坦这类特殊伙伴开放。 这种模式在以前还行得通,现在就显得不够灵活,中小国家买飞机,已经不满足于当个纯粹的买家,更想当合作方,能深度参与到研发和生产里,谁能满足这个需求,谁就更有机会拿到订单。 现代空战不是单机对决,得和预警机、防空系统、其他战机配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威力,歼-10C要是融入不了对方已有的西方作战体系,就算单机性能再强,也很难被选中。 瑞典的“鹰狮-E”就没这个问题,能无缝衔接北约的作战网络,这一点对很多受美欧影响较深的国家来说,吸引力比单纯的低价大多了。 说回土耳其的“可汗”战机,其实它的优势不在技术有多先进,这款战机2016年才启动研发,首飞刚成功没多久,很多关键部件还依赖进口,真正形成战斗力得等到好几年后。 但土耳其的聪明之处在于,把“技术共享”和“本土制造”当成了核心卖点,这种模式正好踩中了当下市场的痛点,让那些想发展自己航空工业的国家眼前一亮。 所以不是大家真的看好“可汗”的技术,而是看好它背后的合作模式。 歼-10C的处境,本质上是全球军贸市场变革的一个缩影,现在的竞争早就不局限于装备本身,而是延伸到了技术输出、后勤保障、政治协调等方方面面。 单纯靠性能和价格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得拿出能打动对方长远利益的方案才行。 好在最近也有一些积极信号,比如伊朗和乌兹别克斯坦对歼-10C表现出兴趣,这些合作里明显增加了技术合作和后勤保障的内容,说明出口策略正在调整。 说到底,没有卖不出去的好装备,只有跟不上市场的策略,土耳其的“可汗”能拿到订单,不是因为技术比歼-10C强,而是比谁都懂现在买家想要什么。 歼-10C的性能底子摆在那儿,只要能在技术转让、体系兼容这些方面找到更灵活的方式,打破当前的困局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真正的硬实力,从来都不会被长期埋没。
巴基斯坦博主在外网狂赞中国反炮兵雷达,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三维打二维,完全不
【32评论】【15点赞】
苍天在笑
小编是汉奸卖国贼,转让技术???绝对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