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回忆说,我们刚到陕北时,国民党曾悬赏,谁要能活捉毛泽东,就奖给10万大洋!后来赏金又加到25万大洋。再加上“西安事变″后张汉卿被长期关押的惨痛教训,所以当毛主席提出要去重庆参加谈判时,全党上下几乎都是一致反对的。 1930年代末,陕北的黄土地上,一支经历了长征、几乎被逼入绝境的力量正在积蓄力量。 毛主席和他的同志们刚刚在延安站稳脚跟,前有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后有物资的极度匮乏,整个共产党能否活下来,根本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国民党开出了赏金,活捉毛泽东者可得重赏。不难想象,在那个连一碗白米饭都能引发哄抢的年代,这笔巨款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无数人趋之若鹜的“功名富贵”。 黄克诚回忆国民党的悬赏,并不是为了渲染当年敌人的残酷,而是在提醒人们,那些历史节点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们风光无限,而是因为它们危机四伏。 毛主席之所以能成为毛主席,就是因为他在最危险的时刻做出了最冷静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往往不是体现在战场上,而是在一纸谈判书的背后。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欢呼尚未散去,国内的政治格局却已迅速进入新一轮的角力。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并未因共同抗战而消弭,反而因为战略目标根本不同而愈发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提出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试图通过和平方式争取国内局势的稳定。这一决定一出,党内震动不小。不是不信任毛泽东的能力,而是太清楚对方的底细。 张学良的遭遇是近在眼前的例证。这个曾经的“少帅”,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被蒋介石软禁多年,连家人都不能探视。 他的下场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阴影,压在很多中共高级将领的心头。谁都知道,蒋介石并不是一个会轻易妥协的人。 如果毛主席一旦落入对方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的中共中央,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国家政权架构,延安的稳定也不过是暂时的胜局,一旦核心人物出事,整个党的命运都有可能改写。 毛主席的选择,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他非常清楚,抗战胜利后,民众对和平的渴望已经达到一个顶点。 如果这个时候共产党不表现出愿意和平谈判的诚意,就会在舆论上陷入被动。重庆谈判不仅是一次政治交锋,更是一次对全国人民展示态度的舞台。 当然,毛主席的安危不能靠运气来赌。从延安到重庆的路上,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全程陪同,国共之间的各种斡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作为中间人,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蒋介石当时也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不能在刚刚战胜日本之后就对共产党动手,否则不仅会失去民心,也会在国际社会面前失分。 所以毛主席之所以能平安往返重庆,不是因为蒋介石突然变好,而是因为他在权衡利弊之后,暂时选择了“缓兵之计”。 重庆谈判最终没有实现真正的和平,但毛主席的这一行动,却让共产党在全国人民眼中树立起了负责任、有诚意的一方形象。 这为后来的全面内战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更重要的是,这种在敌人前线谈判的胆识和策略,极大地提升了中共的政治影响力,也展示了毛主席非凡的政治远见。 从国民党的悬赏通缉,到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长年囚禁,再到毛主席毅然踏上重庆之旅,这一系列事件其实互相勾连,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 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时间线,它是由一个个真实的人在一个个复杂的境遇中作出的抉择而构成的。毛主席当年从延安走向重庆,是一次政治勇气的体现,也是一种战略智慧的展示。 素材来源:人民的抗战|弥天大勇 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 2025-08-28 07:37·上游新闻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