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失和之人,才会被胆结石盯上!用这个方子化解,我只说一次! 当下,身边被胆结石困扰的人愈发常见。有人秉持着“疼得厉害就吃片止痛药,能扛过去就行”的想法,有人一经查出便惊慌失措,盲目购买各种排石冲剂、胡乱尝试偏方药酒,结果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其实,胆结石就如同胆囊里积攒了“痰湿瘀结的小硬块”,仅仅把目光聚焦在“止痛”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准“脾虚生痰、气滞血瘀”的根源,才能逐步将其化解。 之前有位胆结石患者前来就诊,姓李,42岁,是一名办公室职员,长期久坐不动,饮食也极不规律,常常为了赶工作进度而忽略吃饭,晚餐又喜欢吃一些油腻辛辣的食物。他拿着检查报告满脸愁容地说,胆结石查出来已经1年多了,右上腹时不时就会疼痛,那种疼痛就像有只手在里面使劲揪着,有时候疼得直不起腰,只能蜷缩在沙发上;后背也跟着疼,像被重物压着一样;吃饭也没胃口,稍微吃多一点就感觉腹胀得难受,整个人瘦了一圈,面色蜡黄,眼神黯淡无光,精神状态极差。 当时跟我学习的一位年轻医生看完后,直接开了个清热利胆的方子,里面全是金钱草、海金沙这类药。我赶忙制止道:“你看看他舌苔厚腻得像盖了一层油,说话有气无力,还总是腹胀、消化不良——这可不是单纯的‘湿热蕴结’。他长期饮食不节、久坐少动,伤了脾胃,脾虚则运化失常,痰湿内生,痰湿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痰和瘀相互裹结在胆囊里,只一味清热利胆,就像用清水冲刷粘在墙上的污垢,根本冲不掉,反而可能损伤脾胃。” 正确的调理思路,应该是“健脾化痰祛根痰,再理气活血散瘀结”。我重新为他调整了方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桃仁、红花、郁金、鸡内金、金钱草、甘草。 结果怎么样呢? 患者服用到第5天,右上腹的疼痛就减轻了,不再像之前那样疼得直不起腰;服用到半个月时,后背的疼痛也缓解了,吃饭有了点胃口,腹胀的情况也少了;坚持服用一个月后复查,胆囊里的结石变小了,右上腹偶尔才会有轻微的不适感,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脸色也红润了不少。 咱们来深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理。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祛痰的根基”。患者长期饮食不规律、久坐不动,脾胃首先受到损伤,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就像“废水”积聚在体内,时间长了就会凝聚成痰;气机运行不畅,气血流通受阻,又会在胆囊部位形成瘀血,痰和瘀相互交织,堵塞在胆囊里,胆囊能不疼痛、不出现结石吗? 辨证思路必须紧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开方。 第一步,健脾化痰祛根痰。 选用的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党参能补中益气,为脾胃提供动力;白术健脾燥湿,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利水渗湿,将体内的痰湿通过小便排出体外;陈皮理气健脾,使脾胃的气机通畅,防止痰湿再次积聚;半夏燥湿化痰,直接针对痰湿进行治疗。这五味药搭配在一起,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的生成,促进痰湿的排出。 第二步,理气活血散瘀结。 依靠的是桃仁、红花、郁金。桃仁、红花是活血化瘀的“黄金搭档”,能够将胆囊里瘀滞的血块“击碎”;郁金既能行气解郁,又能活血止痛,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胆囊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这三味药相互配合,就像给胆囊里的经络“疏通管道”,让气血能够顺畅流通,疼痛自然就会减轻。 第三步,消石利胆通经络。 鸡内金和金钱草这两味药是“关键”。鸡内金有消食化积、软坚散结的作用,能够逐渐将胆囊里的结石“磨化”;金钱草能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促进结石的排出。最后加上甘草调和诸药,使整个方子的药性更加平和,不会对脾胃造成损伤。 把这些经验分享出来,并非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医术,而是实在不忍心看到那些被胆结石折磨得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的人,还在走“只止痛不除根”的弯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调理方法,讲究的是“治本”,而非“治标”。有时候把胆囊里的“痰湿瘀结”清理干净,带来的可能是整个身体的“舒畅”,不用再依靠止痛药来硬撑,能够正常地吃饭、工作,这才是真正的健康与自在。
儿科医生最不愿说的秘密,简单4物煮水,养出孩子好脾肺,鼻炎、腺样体肥大自然消
【2评论】【20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