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徐茂公带孙子山上打猎,趁孙子进入密林深处时,他命人放火。众人惊呼: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18 15:37:46

公元650年,徐茂公带孙子山上打猎,趁孙子进入密林深处时,他命人放火。众人惊呼:“您的孙子还在里面!”可他却转身离开了,没想到,晚上孙子满身血污平安回到家,徐茂公大哭:“天要亡我徐家啊”! 徐茂公原名李勣,公元650年,李勣带着十多岁的孙子李敬业去山上打猎。这李敬业小伙子,那叫一个英武,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是块好料。可李勣看着他,心里却直犯嘀咕。 他找了个由头,让李敬业一个人钻进密林里去赶野兽。眼瞅着孙子的身影消失在树林深处,李勣脸一沉,干了件绝事。他对身边的人下令:“放火!” 随从们当场就懵了,这什么操作?有个胆大的赶紧喊:“国公爷!小公子还在里头呢!”李勣眼皮都没抬一下,冷冷地甩出一句:“烧的就是他。”说完,甚至可能还亲自动了手,火借风势,呼啦一下就把整片林子给吞了。 长子李震当场就崩溃了,哭着喊着要往火里冲,被李勣命人死死按住。李勣就那么站着,看着熊熊大火,表情没有一丝波澜。那一刻,他不像个爷爷,更像个冷酷的刽子手。 为啥啊?这孙子是刨了他家祖坟还是怎么着? 要理解李勣的行为,咱得先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勣这辈子,说是人精中的人精,一点不夸张。从隋末乱世开始,他跟过李密,投过李渊,无论是玄武门之变,还是后来李治要立武则天当皇后,这种能让无数大佬翻车的政治风波,他总能稳稳地站对队,或者说,他总能做到谁也不得罪。 当年李治想废王立武,满朝文武,特别是长孙无忌这些元老重臣,一个个跟斗鸡似的,坚决反对。李治没辙了,私下里问李勣的意见。李勣怎么说的?他慢悠悠地来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表面上谁也没帮,实际上就是告诉皇帝:“这是你家的事,你想咋办就咋办,我没意见。”这一下就让李治和武则天心里有了底。所以,李勣的政治智慧,就是他的生存之本。他一生信奉的,是“万事稳为先”,任何可能给家族带来风险的苗头,都必须掐死在摇篮里。 问题就出在他这个孙子李敬业身上。李敬业这孩子,聪明、勇敢,但性格里有股压不住的“野”劲和“狠”劲。据说,李勣早就觉得这孙子“面相不善”,以后可能会给家族招来灭顶之灾。这种说法有点玄乎,但实际上,李勣看到的是孙子性格里那种桀骜不驯、敢把天捅个窟窿的冒险基因。 在太平盛世,尤其是在一个君权越来越集中的朝廷里,一个功高盖主家族的继承人,最需要的是“稳”和“顺”,而不是“勇”和“狂”。李敬业的性格,在李勣看来,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所以,那场狩猎,那场大火,不是泄愤,也不是简单的考验,而是李勣作为家族掌舵人,做出的一次最残酷的“风险剔除”。他宁愿背上杀孙的骂名,也要为整个家族的未来扫雷。 然而,李勣千算万算,没算到李敬业的命有多硬。 大火烧起来,李敬业在林子里也傻眼了。但他没慌,脑子转得飞快。在生死关头,他做了一个极其大胆且残忍的决定:拔出刀,一刀捅死了自己心爱的坐骑,然后剖开滚烫的马腹,整个人钻了进去。靠着马皮马肉的阻隔,硬生生地从一场必死之局里活了下来。 到了晚上,当浑身血污、散发着焦糊和血腥味的李敬业,像个地狱恶鬼一样踉踉跄跄地走回营地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李勣手里的茶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脸色煞白。 他失败了。他不仅没能除掉这个“祸根”,反而通过这场大火,亲手验证了孙子到底有多么可怕,为了活命,他能毫不犹豫地杀死自己的伙伴,并躲在它的尸体里。 所以,他看着生还的孙子,没有半点喜悦,反而嚎啕大哭,捶胸顿足地喊出那句:“天要亡我徐家啊!” 他哭的,不是孙子没死成,而是他预见到了,这把火没烧掉的祸根,将来必定会燃成一场更大的、足以吞噬整个家族的滔天烈焰。 李勣死后十五年,武则天临朝称制,李唐宗室岌岌可危。已经被贬官的李敬业,骨子里那股不安分的劲儿彻底爆发了。他在扬州扯起反旗,以“匡复李唐”为名,向当时权势熏天的武则天发起了挑战。 当时,大才子骆宾王还为他写了一篇千古名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把武则天骂得体无完肤。一时间,声势浩大,天下震动。李敬业仿佛真的成了匡扶社稷的英雄。 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他的爷爷,性格中的狂傲也让他听不进劝告。短短几个月,起兵就宣告失败。兵败后,他被部下出卖,人头落地。 而这场失败的代价,是整个徐氏家族的毁灭。愤怒的武则天不仅将李敬业一脉全部诛杀,更是下令挖开了早已下葬的李勣的坟墓,毁棺焚尸,削去他生前所有的官爵和李姓封号。 一个大家族,就此烟消云散。

0 阅读:2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