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最坏的结果有两种,一是中美爆发战争,而且是美军挑衅引发的。二是中美贸彻底脱钩。中方这次能罕见硬刚到底,高层肯定早就把最坏的情况都盘算进去了。美军在亚太地区动作不断,中国军队也常态化巡逻应对。中国国防实力提升很快,有能力与美军抗衡。 美军在日本岩国基地高调展出的 “堤丰” 导弹系统,炮口正对着西太平洋方向。这场 9 月 “坚毅之龙 2025” 军演中的刻意亮相,被外界视作最直接的军事挑衅,而中方海空军常态化的西太平洋巡逻早已同步升级。 鲜有人知的是,面对贸易战可能引发的战争或彻底脱钩两种最坏结果,中方高层早已有了全盘盘算,如今的每一步应对都藏着准备。 美军在亚太的动作正变得密集且具有针对性。自 2019 年退出《中导条约》后,这里成了其新型导弹的试验场。今年不仅首次在日本部署 “堤丰” 系统,还在菲律宾吕宋岛留下了同款装备,这是冷战后美军首次在亚太部署陆基中导。 这款能靠 C-17 运输机快速投送的武器,配备射程超 1600 公里的 “战斧” 导弹,足以威胁重要军事设施和海上航道。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澳 “护身军刀 2025” 军演中,“暗鹰” 高超音速导弹首次在本土外 “作战” 使用,关岛正在推进的 80 亿美元防空反导系统,计划 2035 年前建成能应对各类导弹的 360 度防御网。 面对步步紧逼的军事布局,中方的应对早已从被动转向主动。海军航母编队每年十余次穿越宫古海峡,歼 - 20 战机常态化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巡逻,形成与美军亚太部署的有效制衡。 火箭军的东风 - 21D、东风 - 26 导弹被外界称为 “航母杀手”,其射程覆盖第一、二岛链,能精准打击移动海上目标。更关键的是,中方在南海岛礁的防御设施不断完善,与常态化巡航力量配合,构建起层层递进的反介入体系,这也是美军近年虽频繁挑衅却不敢越界的重要原因。 军事层面的针锋相对背后,是对 “彻底脱钩” 风险的提前防范。在芯片领域,中方已建立从硅料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框架,2024 年国产 28 纳米芯片量产规模较三年前增长 12 倍,即便面临高端设备限制,中低端芯片自给率已突破 70%。 稀土领域更是早有布局,不仅通过出口管制掌握定价权,还在内蒙古、江西建成全球最大的稀土功能材料生产基地,将原材料加工成永磁体等高端产品,让西方难以找到替代供应链。 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同样清晰。原油进口来源已扩展至 45 个国家,俄罗斯、中东、中亚的管道输油占比提升至 35%,有效降低单一渠道依赖。 粮食领域保持 1.3 万亿斤以上的年产能,小麦、水稻自给率超 100%,大豆种植面积连续五年扩大,即便遭遇外部封锁也能保障基本供给。这些布局并非临时之举,而是多年前就启动的战略储备,为应对脱钩风险筑牢根基。 从军事应对到产业自主,从能源保障到国际合作,中方的每一步动作都透着对最坏情况的预案。美军在亚太的导弹部署看似来势汹汹,却遇上了早有准备的对手;贸易领域的极限施压,也未能撼动中方筑牢的产业链根基。这场博弈中,中方的 “硬刚” 从来不是冲动之举,而是建立在全盘盘算后的从容应对。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中美开战,中国沿海被炸咋整?戴旭上校一句话让大伙安心:中美真打起来,美国能把中国
【1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