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1979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中,为了不被俘虏,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后没有任何

如梦菲记 2025-10-19 13:50:59

他是在1979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中,为了不被俘虏,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后没有任何荣誉的一位烈士,他就是英雄殷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初,这个22岁的江苏盐城小伙子本该回家了,他在济南军区服役四年,老家邮电局已经联系好工作,那是个铁饭碗,他收拾好行李,等着脱下军装过安稳日子,但部队接到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命令。   殷涛从小听父亲讲新四军的故事,父亲是淮河支队战士,后转到公安系统,关于革命、关于担当的故事织成了他骨子里的信念。   高中时他被选进国防无线电报务训练班,每天练摩尔斯电码,手指头练出了老茧,1975年1月,18岁的他穿上军装,在26军77师229团通信连表现突出,很快升为15瓦电台班副班长。   现在退伍在即,邮电局的工作在等他,但听到参战消息时,他划破手指写下请战书,按下血手印,“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这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他心里真实的想法。   1979年1月25日,殷涛被编入50军150师448团通信连,担任2瓦电台班班长,三月初,他从广西宁明县出发,跨过水口关进入越南高平地区,他的任务很关键——守好电台,确保通信畅通。   战斗从3月8日开始,殷涛和副手陈孝清配合默契,在枪炮声中护着设备,但三天后出了问题,3月10日撤退命令下达,指挥层却出现差错,部队没走大路反而北上穿插,直接钻进越军包围圈。   3月12日上午,448团在那嘎村遭伏击,伤亡惨重,殷涛主动请缨,带着电台跟随突围分队,13日凌晨再次遭伏击,他和副手失散,他跳进溪沟躲避,水灌满了军靴,还在石缝里等了二十多分钟,盼着战友出现。   后来他遇到卫生员宋成献,两人捧溪水喝,分吃一块压缩饼干,又碰到三位战友,五个人凑成临时战斗小组,他把仅有的几颗手榴弹分给大家,一支枪都没有,全靠手里的手榴弹和心里的信念。   3月15日,五人往东北方向突围,快到山谷时发现敌人,几位战友先后冲过去,但北边突然冒出十几个越军。   眼看敌人要往树林搜,殷涛把宋成献按在灌木丛里,自己跳下去往南边跑,他知道背着电台,敌人会追他,战友们就能安全撤离。   越军看到背电台的他,立马追来,南边的敌人也围过来,殷涛被夹在中间,他停下来,看了一眼战友隐蔽的方向,然后面朝北方坐下——北方是祖国的方向,他抱紧电台,拉动了手榴弹的拉环。   一声巨响后,这片越北山林永远记住了这个盐城小伙子,他才22岁。   战争结束后,殷涛最初被列为失踪人员,直到80年代,通过幸存战友证言才查明他的事迹,但因448团的特殊情况和50军后来被裁撤,殷涛除了补发的烈士证明外,没有其他荣誉。   没有勋章,没有表彰,盐城老家只能建个衣冠冢,墓中埋的是旧军装和日记本。   2018年,广西龙州烈士陵园立起英名墙,刻着448团332名失踪者的名字,殷涛的名字也在其中,国家用这种方式说了句迟到的话:“对不起,现在才接你们回家。”   殷涛没有因牺牲得到回报,没有因功绩被铭记,但这不能否定他的选择,从穿上军装那天起,“为国而死”就刻进了他骨子里。   在绝望困境里,他冷静组织战友,最后用自己引开敌人,这是革命家庭的熏陶,是部队的锤炼,更是信念的支撑。   如今每年清明,都会有群众自发祭奠这位英雄,他的故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他没等到表彰,但在所有知道他故事的人心里,他就是永远的英雄,勋章会生锈,精神能发芽。   殷涛用22岁的生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是活了多久,而是为别人、为国家做了什么,这就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魂牵越北那座山》第二十三章 喋血昆洛 英魂永恒——殷涛烈士的弟弟殷毅所著

0 阅读:8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