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湘西会战150个鬼子各身绑上百斤炸药,紧贴武冈城墙拉响导火索,城墙倾圮,千余日军发起猛攻,军长施中诚令74军集中卡宾枪、汤姆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疾向缺口狂扫。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春天,战争已经打了八年,谁都知道小日本快完蛋了,太平洋那边美军势如破竹,国内敌后战场也捷报频传,可军国主义分子就是不甘心,非要做最后的挣扎。 他们盯上了湖南芷江的那座机场,那可是中美空军的心脏,每天从那里起飞的轰炸机能直接把炸弹扔到东京去,冈村宁次这老鬼子急红了眼,调集了十万大军扑向湘西,发誓要拔掉这根眼中钉。 武冈这座小城就这么成了战争的焦点,说起来这地方也算有来头,两千多年的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城墙是明朝留下的,用糯米浆和桐油浇筑的,硬得出奇。 日军重炮轰上去只能留下几个白印子,比现代水泥还结实,守城的是国民党74军,这支部队在抗战中打出了名堂,军长施中诚更是个硬茬子。 他手里虽然只有四百多号人,但装备精良,清一色的美式武器,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火焰喷射器,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算是顶配了。 四月中旬,日军68师团兵临城下,师团长关根久太郎狂得没边,扬言三小时踏平武冈,结果打了好几天,城墙愣是纹丝不动,日军先派工兵爆破,守军的机枪一扫,工兵连城根都摸不到。 坦克开上来,被反坦克火箭筒近距离敲掉,步兵扛着梯子往上爬,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弹雨和喷火器的火龙,这一仗打得日军灰头土脸,伤亡惨重。 坂西一良这个第20军的头子彻底急眼了,使出了最狠的一招,他从部队里强征了150个士兵,多数是台湾和朝鲜的年轻人,让他们每人身上绑满炸药,足足有一百多斤。 这些人被铁丝串在一起,后面架着机枪,不往前冲就得挨枪子,这哪是打仗,分明是把人当成了会走路的炸药包。 爆炸的那一刻,整个武冈城都震了三震,城墙西北角被炸开了一个二十多米的大口子,砖石瓦砾漫天飞舞。 日军以为机会来了,上千人端着刺刀就往缺口里冲,施中诚早料到这一手,他把所有火力都调到了缺口处,就在日军刚刚涌进来的那一刻,卡宾枪、汤姆森机枪一起开火,子弹像泼水一样倾泻出去。 更要命的是火焰喷射器,这玩意儿在中国战场上还是头一回用,十几米长的火舌瞬间把缺口变成了火海。 冲在最前面的九十多个鬼子连退都来不及,就被活活烧成了焦炭,后面的日军看到这场面,硬是被吓得停了脚步。 城里的老百姓也没闲着,裁缝铺的张老板带着二十多个伙计往城头运弹药,发现美式卡宾枪的子弹和国产步枪不通用,赶紧安排人分拣。 有个大娘抱着孩子躲在碾盘后头,自己用身体挡着孩子,生怕炮弹炸到,炊事班的老周平时只会挥勺子,这会儿抄起半截扁担就往鬼子军官脑袋上砸,一扁担下去,钢盔都砸瘪了。 日军见强攻不成,又使出了毒气,守军这边有个台湾籍的翻译官叫林顶立,这人虽然穿着日军军装,心里却向着祖国。 他冒死把日军要用毒气的消息传了出来,守军提前准备了防毒面具,这才把伤亡控制住了,到了第七天夜里,林顶立又送来情报,说日军要趁夜偷袭。 施中诚立马在城墙内侧埋了地雷,布置好伏兵,果不其然,日军摸黑摸过来,一头撞进了雷区,那场面简直是此起彼伏的爆炸声和惨叫声。 这一仗整整打了七天七夜,城墙上的青砖被轰得坑坑洼洼,74军的旗子却一直飘在城头,守军虽然伤亡了三百多人,但打死打伤的日军足有一千一百多个。 等战斗结束后,城墙缺口处堆满了尸体,血和泥土混在一起,光清理就用了三个月。 两个月后,日本宣布投降,何应钦在芷江主持受降仪式,他特意去摸了摸武冈的城墙,感慨地说要是没这堵墙,今天的胜利书可能签不成。 那些绑着炸药冲向城墙的鬼子,拼了命想打开通往芷江的大门,最后却是低着头来这里签字投降。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你越想得到的东西,往往会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今武冈古城还在,城墙上的弹痕也还在,那些用血肉之躯守住这座城的人,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湖南日报《雪峰浴血铸丰碑——对日最后一战:湘西会战纪实》
1945年,湘西会战150个鬼子各身绑上百斤炸药,紧贴武冈城墙拉响导火索,城墙倾
如梦菲记
2025-10-19 14:49: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