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荷兰围绕安世半导体的激烈冲突仍在继续。安世中国周日发表强硬声明,对荷兰抢夺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命令予以拒绝,明确表示安世中国是“独立经营、决策的中国企业”“不会允许外部力量影响公司运营或损害员工利益。”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援引1952年冷战时期制定的《商品供应法》,对安世半导体下达了为期一年的“冻结令”。 该法令要求安世全球30个主体不得调整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并暂停中方CEO张学政的职权,将99%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这一纸政令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10月1日,荷兰企业法庭应安世外籍高管请求,生效临时措施,直接导致闻泰科技失去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 仅仅7天后,庭审裁决新增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中方仅保留股东经济收益权。这场“闪电战”般的控制权变更,让一家年收入147亿元、全球市占率第三的半导体企业陷入治理混乱。 这场争夺的背后,美国因素如影随形。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明确将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的子公司纳入制裁范围。 而闻泰科技恰在2024年12月被列入该清单,其100%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自然成为靶心。荷兰政府的“冻结令”与美国规则的出台时间仅隔一天,这种巧合被外界解读为“政治合谋”。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主权。安世半导体脱胎于荷兰飞利浦,后经中资收购后成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龙头,其车规级芯片供应宝马、奔驰、特斯拉等巨头。 欧洲半导体联盟正试图通过整合资源重振产业,而安世的技术与市场成为关键争夺点。荷兰政府声称“防止治理缺陷”,实则暴露了对技术外流的担忧——若安世保持中资控股,其产品可能因美国规则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但制造能力却可能向中国转移。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安世中国迅速启动自救。10月17日,荷兰总部切断中国区员工薪资发放与系统权限,试图通过断薪断网逼迫中方就范。 但安世中国反手发布声明,强调国内主体运营独立,员工薪资由国内公司发放,系统权限中断不影响生产。10月19日的公开信更进一步,明确“任何未经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均可拒绝执行”,并设立人力资源专线应对外部压力。 这场反击的底气来自法律与市场的双重支撑。安世中国与员工建立国内劳动关系,适用中国劳动法;生产端扎根东莞,70%产品在此组装测试,形成完整的国内供应链。 闻泰科技同步启动法律途径,要求荷兰撤销指令,并呼吁维护全球产业链开放。商务部亦发声,指责荷兰“违背契约精神”,要求纠正错误做法。 安世控制权之争的影响已超出企业范畴。短期看,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长达数年,全球Tier1供应商难以快速替代安世的产品,汽车行业可能面临供应波动。中长期而言,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巨头或借机抢占市场,加速半导体供应链的区域化分裂。 更值得警惕的是“破窗效应”。若荷兰模式成功,德国、法国等国可能效仿,以“技术安全”为由干预中企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投资。中国海外资产的安全性面临系统性挑战,而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反制潜力,则成为悬在欧洲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场争夺的本质,是全球化退潮下技术主权与市场利益的激烈碰撞。安世半导体的命运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政治强权面前,商业规则可能瞬间失效。 中资企业出海需建立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包括优化子公司治理结构、提前布局关键技术自主权,以及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 当安世中国在公开信中写下“不会允许外部力量影响运营”时,这不仅是企业的宣言,更是一个时代命题的缩影。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今天,如何平衡技术合作与安全底线,将成为所有跨国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场冲突的最终走向,或许将决定未来十年中资海外投资的环境生态。您如何看待这场跨越国界的技术与权力之争?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安世的非法CEO来到中国,想要与中国进行协商谈判!说白了,这件事情其实就没有
【166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