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以不让中国进国际空间站,不让荷兰卖光刻机给中国,可以不让伊朗卖石油给中国,可以不让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可以……,但是不允许中国稀土不卖给美国! 美国这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操作在稀土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边挥舞着制裁大棒对中国各类产业围追堵截,一边却在稀土问题上秒变“护食的孩子”,生怕中国断了供应。 航天领域的博弈堪称典型,2011年《沃尔夫条款》的出台,让中国被彻底排除在国际空间站合作之外,不仅航天员无法进入空间站,就连相关学术会议都被拒之门外。 当时美国或许以为,凭借自身在航天领域的早期技术积累,就能卡住中国航天的脖子,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决心和能力,从蓝图绘制到核心技术突破,中国航天人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跨越,2022年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如今已成为全球航天合作的新枢纽,欧洲、巴西等国的宇航员纷纷前来接受训练,开展各类科学实验。 反观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早已步入“老年期”,老化问题频发,退役时间一推再推,此前还出现过波音公司“星际客机”故障导致两名宇航员滞留太空286天的尴尬事件,最终不得不依赖SpaceX的“龙”飞船才将人接回地球,曾经的技术优势正在一点点流失。 在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光刻机领域,美国同样费尽心机打压中国,全球唯一能生产EUV光刻机的荷兰ASML公司,被美国反复施压,先是禁止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后续连高端DUV光刻机也纳入限制范围,甚至不允许提供设备维护服务,导致中国部分芯片工厂陷入“设备坏了没法修”的困境。 要知道,EUV光刻机是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的“命脉”,没有它,高端芯片制造就成了空谈。 但中国企业没有坐以待毙,加大研发投入攻克DUV光刻机技术,2025年上海微电子成功量产28纳米制程的DUV光刻机,虽然与EUV技术仍有差距,但已能满足中低端芯片的生产需求,为国内芯片产业争取了喘息和发展的时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力,像福晶科技这样的企业为上海微电子提供核心光学元件,共同推动国产光刻机技术迭代,逐步打破海外垄断。 石油贸易和电动车市场上,美国的限制手段也从未停歇,伊朗作为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国,2024年为中国提供了8%的进口石油,可美国通过制裁施压,威胁中国企业停止进口。 面对这种胁迫,中国与伊朗果断启用人民币结算,并开通专属运输专线,成功绕开制裁,保住了重要的能源供应渠道。 在电动车领域,美国2023年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通过税收补贴限制,变相将中国电动车挡在门外,导致2024年中国电动车在美国销量暴跌75%。 但中国车企迅速调整战略,转头深耕欧洲、东南亚市场,2025年上半年在欧洲市场份额达到18%,超过美国车企的12%,用实际表现证明了中国电动车的竞争力。 然而,在稀土这一关键资源上,美国却彻底没了往日的底气,美国国防部2025年的数据显示,其90%的重稀土依赖中国进口,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金属,却是高端制造的“基石”——F-35战斗机的发动机、“宙斯盾”系统的雷达、特斯拉电动车的电机,都离不开重稀土的支撑。 一旦中国停止出口,美国的军工生产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瞬间陷入停滞,这是美国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的后果。 为了摆脱依赖,美国这些年四处扶持稀土产业,给本土企业MPMaterials注资,投资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的稀土矿,但他们很快发现,稀土产业的核心不在开采而在分离提纯。 中国稀土分离提纯技术纯度能达到99.999%,而美国本土技术纯度仅85%,根本满足不了高端制造需求。 中国显然也意识到了稀土的战略价值,2024年出台的《稀土及其制品出口管制办法》扩大了管制范围,还新增了技术出口管制条款。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稀土出口量同比下降15%,这一下美国彻底慌了神,商务部部长亲自访华,谈判中反复强调“希望保持稀土供应稳定”,甚至承诺重新评估对华芯片设备出口限制。 这种“一边卡脖子,一边求供应”的矛盾姿态,活脱脱展现了美国的战略焦虑。 说到底,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融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实现完全自给自足,美国总想凭借霸权地位打破这种平衡,用技术和贸易手段打压他国,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 但时代已经变了,美国不再是二战后那个独霸全球的超级大国,中国也早已不是百年前任人欺凌的弱国。 稀土这张牌,恰恰戳中了美国产业的“软肋”,让其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关系。 未来的国际竞争,终究是技术和产业实力的比拼,靠封锁和打压只能暂时延缓对手的步伐,唯有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才能实现共赢。 美国要是继续抱着霸权思维不放,最终只会在自我封闭中逐渐丧失竞争力,这或许就是其在稀土问题上陷入被动的根本原因。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账号发布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容:“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特朗
【38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