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成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的国产货,交付还提前了四个月。 要知道这两种设备可不是普通的机器,碳化硅外延炉是做新能源汽车功率芯片的关键家伙,这芯片就像电动车的“电力管家”,管着电能的转换效率,效率高一点,电动车续航就能多跑几十公里,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卷得厉害,谁能掌握这设备谁就握着续航的主动权。 而DUV光刻机更不用多说,那是芯片制造的“心脏”,没有它,从手机芯片到汽车电子都得停摆,以前国内企业说起这俩设备,几乎都得看国外脸色,荷兰ASML一家就占了全球DUV市场八成份额,换句话说,人家要是不想卖,你有钱也未必能买到,就算买到了,交货周期拖个一年半载都是常事,还得看人家的政策脸色。 但这次格力挑的这两家国产厂商,早就不是当年那种“能用就行”的水平了,实力早就经市场和技术的双重考验,早就具备了挑大梁的本事。 中电科48所听着名字可能有点低调,可人家真不是小作坊,先不说通过了ISO和军品质量体系认证这两项硬指标,军品认证那可不是随便拿的,军品对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有多苛刻? 差一丝一毫都可能出大问题,能过这关,就说明这设备在工业场景里扛造得很,这些年人家拿的97项省部级以上大奖、3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突破,还有4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可不是凑数的,光是国家认定的“替代进口项目”就有14项,每一项都意味着在某个技术死角里把国外的垄断给撬开了缝。 更实在的是,它家的碳化硅外延炉早就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了,早就在国内几家做功率芯片的龙头企业的大生产线上试过水,客户用下来没挑出毛病,现在已经开始批量供货,开年的时候光新签的设备合同就超过10亿,这业绩可不是吹出来的。 再看北方华创,那更是半导体设备圈里的“大块头”,市值都奔着2000亿去了,绝对的行业龙头,2024年一年的研发投入就砸了32亿多,同比还涨了不少,这钱没白花,像电容耦合等离子体刻蚀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这些以前被国外卡脖子的核心设备,现在都能造出来,还成功打入了客户的生产线实现批量销售,产品矩阵越来越全,市场份额也跟着一步步扩大,前段时间还打算发150亿的公司债,明显是要接着扩产加码,这底气可不是一般企业能有的。 虽然现在光刻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还不到1%,看着有点低,但像北方华创这样的企业在刻蚀、薄膜沉积这些关键环节已经站稳了脚跟,国产化率能到10%-30%,这就像搭建房子,先把承重墙给立起来,剩下的部分自然能慢慢补上。 其实格力这步棋走得一点都不意外,毕竟这些年国内企业吃够了进口设备的亏,就说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闻泰科技,花332亿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辛辛苦苦经营五年,就因为美国搞“50%规则”施压,荷兰法院直接把股份托管了,钱花了,资产名义上还是自己的,却连管理权都没了,说白了就是因为核心技术和供应链捏在别人手里,人家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滋味,国内稍微有规模的企业都不想再尝。以前大家选进口设备,无非是觉得“稳妥”,可现在国产设备不仅技术上追上来了,在服务和响应速度上更有优势,中电科48所搞的碳化硅加工解决方案,能把单片加工时间从90分钟缩到25分钟,切割损耗还能降六成,这效率可比进口设备实在多了。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安全这块,以前依赖进口,人家说禁运就禁运,生产线就得停摆,现在换了国产设备,不仅不用担心政策变动的风险,交货还更及时,格力这30台设备提前四个月交付就是最好的例子,换成ASML,恐怕还在排队等配额。 而且国产设备的成本优势也慢慢显出来了,中电科48所的方案能让每个晶锭切割的晶片数量变成原来的1.4倍,这省下的成本可不是小数目,对于格力这样要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来说,每一分成本的节省都是利润的提升。 所以说,格力这波操作根本不是临时起意的“赌气”,而是算得清清楚楚的“明智之举”。荷兰的禁运与其说是“卡脖子”,不如说是给国产设备的“上位机会”,毕竟当“备胎”的这些年,国产设备早就把技术练扎实了,就等着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现在看来,这机会不仅抓住了,还表现得比预期更好,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就没人再问“国产设备行不行”,而是会问“哪家国产设备更靠谱”了,毕竟实力摆在这,谁还愿意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呢。
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列入对华禁运,中国转头就端出“上海集成-01”——1500小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