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冻结闻泰147亿资产:地缘博弈下中企海外安全的警钟】 当荷兰政府以模糊

无语观潮 2025-10-21 18:17:25

【荷兰冻结闻泰147亿资产:地缘博弈下中企海外安全的警钟】 当荷兰政府以模糊的"国家安全"为由,冻结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147亿元核心资产,并通过司法裁决强制接管企业控制权时,这起被外界直指为"明抢"的事件,绝非孤立的商业纠纷。在中美科技博弈升级的背景下,它与美国封锁华为、加拿大非法拘禁孟晚舟等事件形成清晰的连锁反应,为中企海外资产安全敲响了紧迫的警钟。 一、盟友"投名状":地缘博弈中的资产狩猎 2025年9月底至10月初,荷兰政府与司法机构上演了一场针对中资的"闪电行动":先是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部长令,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调整权限;紧接着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在未充分听证的情况下,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将99%股权强制托管给第三方。这一系列操作直指这家原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领域第三大企业的控制权。 荷兰给出的"国家安全"理由缺乏实质证据,被闻泰科技斥为"莫须有"。其背后的地缘逻辑清晰可见: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推动产业链"友岸外包",荷兰此前已收紧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此次冻结资产正是美欧协同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一步。这种以政治力量干预商业资产的做法,本质上是荷兰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将法律工具化,沦为地缘博弈的武器。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盟友助攻"已形成模式:美国主导技术封锁框架,其盟友则在司法、监管层面具体执行——加拿大以"引渡"为名拘禁孟晚舟,荷兰以"安全"为由冻结中企资产,本质都是服务于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战略目标,将商业问题彻底政治化。 二、连锁危机:中企海外资产的系统性风险 闻泰科技事件并非个例,而是中企海外资产面临系统性风险的缩影。数据显示,近年中企在美被冻结的资产规模三年间翻了两倍,2024年已超过37亿美元,且多由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云法案》等工具发起,"长臂管辖"成为常态。这种风险正从美国向其盟友扩散,形成覆盖北美、欧洲的监管围堵网络。 从产业影响看,此次冻结直接冲击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安世半导体作为车规级芯片核心玩家,与众多国际车企深度绑定,控制权动荡导致技术转移和产能调配受限,可能引发汽车芯片局部短缺。对闻泰科技而言,不仅单日市值蒸发近58亿元,更面临融资平仓、核心业务停摆的连锁风险。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这种"有罪推定"的操作打破了国际投资的信任基础。过去中企通过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路径已基本被堵死,2025年上半年中企对欧高科技并购案同比大幅减少。而韩进海运等案例早已证明,若应对不当,核心资产可能被各国法院瓜分得支离破碎,最终丧失再生能力。 三、破局之道: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面对愈演愈烈的海外资产风险,"以牙还牙"的简单对抗并非最优解,精准施策的"巧捏七寸"与体系化防御才是关键。闻泰科技的即时反应提供了基础范本:一方面联合国际律所启动法律救济,挑战荷兰裁决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紧急沟通客户与供应商,稳住生产秩序,并对接中国政府争取支持。 法律层面的专业应对至关重要。国樽律师事务所的实战经验显示,跨境资产解冻需把握"黄金72小时",通过证据突围、管辖权抗辩、替代担保等组合策略突破困局。某支付平台被FBI冻结2.8亿美元后,正是凭借"48小时证据反击+平行诉讼+替代担保"的组合拳,实现全额解冻并升级合规体系。对闻泰而言,利用《海牙取证公约》质疑荷兰法院管辖权、通过区块链存证击碎"安全风险"指控,将是法律战的核心方向。 长期来看,中企必须重构海外布局逻辑。华为在欧洲设5G实验室、宁德时代与当地车企合资建厂的"技术共生"模式,通过深度本地化降低政治冲击,值得借鉴。同时需建立前置合规体系:参照欧盟EMIR标准改造交易监控系统,开展OFAC合规培训,备好多条区块链跨境结算通道,从源头降低被"找茬"的可能。 国家层面的反制与协同同样不可或缺。中国此前通过稀土出口管制等手段回应技术封锁,此次可援引WTO规则起诉荷兰违反公平竞争原则,形成制度性反制。更重要的是加速核心技术自主化,在EUV光刻机、电子特气等"卡脖子"领域突破,从根本上摆脱对海外技术资产的依赖——毕竟,真正的产业主权从来不是用钱能买来的,唯有自主创新才能筑牢资产安全的根基。 荷兰的冻结令能锁住147亿元资产,却锁不住中国科技自立的决心。这场博弈终将证明:把法律当武器、把商业当筹码的短视行为,或许能赢得一时优势,但终究会被技术进步与市场规律所反噬。而中企在这场风雨中积累的合规经验与防御能力,将成为全球化下半场的核心竞争力。

0 阅读:0
无语观潮

无语观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