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格力赚了224亿,结果董明珠一声咬定,这钱五年内不分红,统统砸进机床研发。这事儿,股东们气得差点把桌拍碎,谁都担心这224亿进了实验室就是如泥牛入海,花得干脆又漂得彻底。 2017年格力赚了224亿的消息传出来时,股东们早就等着分红过日子了,毕竟前两年格力分红大方得很,2015年每10股派15块现金,2016年更是涨到每10股18块,大家早把格力当成了能稳定拿收益的“摇钱树”。 结果董明珠一句“五年不分红,全砸机床研发”,直接把所有人的期待砸得稀碎,会议室里桌子差点被拍穿也不奇怪,换谁被这么泼冷水都得急。 股东们慌得不行不是没道理,机床研发这事儿根本不是小打小闹,简直是个吞金的无底洞,没点家底和耐心根本玩不转。 就拿格力自己来说,早在2013年就偷偷摸摸搞起了自动化设备,当时只是想解决自家产线的设备需求,结果一脚踏进去才发现处处是坑——高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全靠进口,人家不仅卖得贵,调试要排队,关键参数还藏着掖着,出再高的价也买不到最顶尖的设备。 等到2015年正式成立智能装备公司,从伺服电机、减速机到控制器全要自主研发,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烧钱如流水”。 后来公开的数据显示,格力在智能装备上砸的钱早就超了百亿,其中六成以上都进了研发的“吞金兽”肚子里,光研发团队就养了上千人,一半以上都是技术人员,这还只是前期投入。 更让股东揪心的是,研发这事儿往往是砸了钱还得等时间,能不能成全看运气。格力搞控制柜从2014年就开始攻关,最初搞模块化设计只是为了方便维修,结果光是突破高性能算法就卡了四年,直到2018年才有了自主技术,等到2025年推出11升的驱工一体电柜,前前后后耗了十一年。 还有那台填补空白的600公斤负载机器人,看起来风光无限,能把进口设备价格拉低40%,但背后是无数次实验失败堆出来的,光调试轨迹精度就熬了无数个通宵,最后才达到0.012毫米的国际水平。 股东们一想到这些就头皮发麻,224亿扔进去,可能好几年都听不到一点响,要是中间技术卡壳或者市场变了,这笔钱可不就成了肉包子打狗。 看看同行的例子,更能明白股东的担心不是瞎琢磨。有家叫健信超导的公司,IPO前连着三年分红近6000万,转头就募资补流,结果因为研发投入太低被质疑——三年研发费用率最高才6.5%,连同行平均值的零头都不到,最后落得个毛利率远低于行业水平的下场。 这例子往这一摆,股东们更纠结了:不搞研发吧,迟早被行业淘汰;可真像董明珠这样猛砸钱,万一成不了第二个格力智能装备,反而变成“健信超导反面教材”,那损失可就大了。 要知道2017年的时候,国内机床行业还处在水深火热中,高端市场被德国、日本品牌垄断,国产设备要么精度不够要么寿命太短,想突围简直难如登天,机床工具板块的指数动不动就跌个两三百分点,谁见了不犯怵。 股东们大多是奔着短期收益来的,可不是来做“中国智造”的长期投资人。之前每年等着分红过日子,突然被告知五年见不到现钱,心里的落差比坐过山车还大。尤其是那些中小股东,手里的股票不多,分红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哪经得起这么折腾。 更别说当时格力刚在智能装备领域起步没几年,2014年才下线第一台空调组装机器人,2016年武汉产业园才投产,谁也不敢保证这224亿砸进去,会不会比之前的百亿投入更有效果。 说到底,2017年那笔224亿,对董明珠来说是突破“卡脖子”的弹药,可在盼着分红的股东眼里,就是即将消失在实验室里的真金白银。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得起十年研发周期,也不是每个人都敢赌技术突破的概率,桌子拍得响,本质上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布局撞了个满怀,谁也说服不了谁。
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反手就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
【1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