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德云社的创始元老徐德亮对郭德纲说:“一场商演,你拿40万,分我150元,这是打发要饭的吗?”郭德纲回了他一句话。可是没多久,徐德亮就做了一件轰动相声界的事情。 主要信源:(海外网——郭德纲曹云金互撕 揭三段相声界黑历史) 2008年3月的一个午后,北京城飘着细密的春雨。 德云社后台的化妆间里,徐德亮默默整理着大褂,手指轻轻抚过衣襟上精致的盘扣。 窗外传来观众入场的喧闹声,而他的内心却异常平静。 这天晚上,他将完成在德云社的最后一场演出。 梳妆镜前摆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那是2002年他与郭德纲在茶馆说相声时的合影。 照片上的两人都还年轻,穿着洗得发白的大褂,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徐德亮的指尖在照片表面停留片刻,最终将相框倒扣在桌面上。 演出开始前,郭德纲照例来到后台做最后的准备。 他注意到徐德亮异常沉默,却什么也没问。 这些日子,两人之间的裂痕已经明显到无需言语。 当报幕员念出他们的名字时,两人相视一笑,那笑容里藏着只有彼此才懂的复杂情绪。 台上的表演一如既往地精彩。 徐德亮抖包袱时,郭德纲的捧哏恰到好处;郭德纲说贯口时,徐德亮的配合天衣无缝。 观众席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没有人察觉到这是这对黄金搭档的告别演出。 谢幕后,徐德亮没有参加例行的庆功宴。 他独自回到化妆间,从衣柜里取出早已收拾好的行李箱。 箱子里除了几件日常衣物,最多的就是这些年来积累的相声手稿。 其中有一本特别旧的笔记本,记录着他和郭德纲早期创作的作品。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郭德纲推门而入。 两人在狭小的化妆间里相对无言,只有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 最终,郭德纲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 徐德亮没有接那个信封,只是轻轻摇头。 他永远都忘不了郭德纲说的那句,德云社不养闲人。 雨夜中的德云社招牌在霓虹灯下格外醒目。 徐德亮撑着伞,最后回望了一眼这个他奋斗过的地方。 路边的积水映出斑驳的倒影,就像他此刻支离破碎的梦想。 离开德云社后,徐德亮在鼓楼附近租了个小院子,创办了"海淀相声俱乐部"。 初春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首演那天,不少圈内朋友前来捧场,剧场里座无虚席。 但好景不长。随着新鲜感消退,观众日渐稀少。 最惨淡的一场,台下只坐了不到二十人。 徐德亮依然卖力表演,汗水浸透了大褂,却换不来几声像样的喝彩。 最难忘的是回北大母校的那场演出。 正当他和王文林说到关键处,工作人员突然上台拆背景板。 原来他们的节目超时,影响了后面的安排。 在学弟学妹们的注视下,两人尴尬地站在台上,手中的折扇不知该打开还是合上。 夜深人静时,徐德亮常独自坐在四合院里,翻阅当年的创作手稿。 墨迹已经淡去,但那些与郭德纲一起推敲字句的夜晚依然清晰。 有时他会想,如果当初选择留下,现在会是什么光景。 转机出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某出版社编辑看过他的文章,邀请他写一本关于传统曲艺的书。 徐德亮欣然应允,将多年积累的艺术见解倾注笔端。 令他意外的是,这本书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也为他打开了新的发展方向。 如今,徐德亮过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 他依然会说相声,但更多时间是在书斋里写作。 窗外是喧嚣的都市,而他在文字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偶尔在电视上看到德云社的演出,他会停下手中的笔,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2013年春天,张文顺师傅的葬礼上,徐德亮与郭德纲重逢。 两人站在墓前,春雨打湿了他们的衣襟。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一个简单的握手,却仿佛道尽了这些年的恩怨纠葛。 回程的路上,徐德亮想起师傅生前常说的一句话:"相声讲究的是个'缘'字,有缘相聚,无缘则散。" 望着车窗外飞逝的街景,他忽然明白,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常宝丰这波直播澄清,真是相声圈里的一场“意难平”——杨少华葬礼没露面,网友炸锅,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