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未婚,建立清华物理系,为我国培养出9位“两弹一星”元勋,却被告是“清华特务”

笑蓝说 2025-10-23 14:56:33

一生未婚,建立清华物理系,为我国培养出9位“两弹一星”元勋,却被告是“清华特务”,晚年拒绝杨振宁等学生的探望。   1976年冬,北京中关村的小巷积着薄雪。   叶企孙裹着洗得发白的棉袄,扶着墙一步一步挪,袖口磨出的毛边沾了雪粒。   不远处,钱三强刚下车就认出他,激动地喊“叶先生”,伸手要迎上去。   叶企孙却像被烫到似的,猛地转身躲进旁边的窄胡同,背影佝偻得像张弓。   他贴着墙根听着脚步声远去,才慢慢探出头,眼里满是无奈——他不能连累学生。   1925年,清华园的一间空教室里,叶企孙蹲在地上锯木头。   刚从哈佛回来的他,手里攥着自制的木工刨,要给物理系搭实验台。   那时物理系只有7个学生、几台破旧仪器,他笑着对学生说:“咱们自己造设备。”   他带着学生去废品站淘零件,把旧钟表里的齿轮拆下来做实验配件; 晚上在灯下画图纸,铅笔芯用得比吃饭还快,硬是搭起了国内首个近代物理实验室。   有次学生问他“累不累”,他指着实验室说:“有这些,就不累。”   1930年,华罗庚揣着杂货店的账本,站在清华物理系门口。   叶企孙看着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年轻人,翻了翻他写的数学论文,当即拍板:“来当教员。”   有人反对“没学历的人怎么能教大学生”,他却反驳:“有真才实学,比学历重要。”   后来李政道考物理系,理论题错得一塌糊涂,附加题却展现出独特思维。   叶企孙直接给了83分,还写信推荐他去美国深造,说“这孩子眼里有光”。   困难时期,国家给的特供牛奶,他全倒进学生的碗里,自己啃窝头就咸菜。   1937年秋,清华园的银杏树下,叶企孙递给熊大缜一个帆布包。   包里装着筹集来的药品和器材,熊大缜要去冀中根据地造地雷,放弃了德国深造机会。   “注意安全,记得给我写信。”叶企孙拍着他的肩,眼里满是不舍却没阻拦。   熊大缜在根据地用罐头盒做地雷壳,用硫酸配炸药,让日军吃了不少亏。   叶企孙还悄悄联系商界朋友,给根据地送过几批紧缺的铜丝,只为支持学生报国。   可他没想到,两年后传来的,是熊大缜被当成“特务”处死的消息。   1939年冬,西南联大的课堂上,叶企孙正讲着电磁学。   有人递来纸条说“熊大缜没了”,他手里的粉笔“啪”地断在黑板上。   愣了半晌,他才沙哑地说:“这孩子明明是想报国啊。”   课后他到处奔走,找过根据地的同志,也找过国民党的官员,想为学生申冤。   可在战乱年代,他的声音像投入大海的石子,连一点回响都没有。   夜里他坐在灯下,翻着熊大缜的实验笔记,眼泪滴在纸页上,晕开了字迹。   1968年,监狱的审讯室里,灯光刺得叶企孙睁不开眼。   因为资助过熊大缜,他被扣上“清华特务”的帽子,双腿肿得走不动路。   审讯员逼他“招供同党”,他却只说:“我是科学家,只说真话。”   哪怕大小便无法自理,他也没攀咬过任何一个学生或同事。   一年多后出狱,他住进破旧小屋,靠微薄补助过活,连口热饭都难保证。   杨振宁托人带话要回国看他,李政道也说“要为老师平反”,他都拒绝了—— 他怕自己的“黑标签”,影响这些学生的前途。   1977年1月,叶企孙躺在小屋里,呼吸越来越弱。   嘴里反复念叨着“熊大缜”“物理实验”“学生”,手指还无意识地比划着实验动作。   身边没有亲人,只有桌上放着的一本翻烂的《电磁学》,和几张学生早年的照片。   他到死都不知道,十年后自己会得到平反,更不知道清华物理系会成为世界知名的学科。   1987年,平反大会上,有人念起他的事迹,台下的钱三强、李政道等人,哭得像个孩子。   如今清华物理系的走廊里,挂着叶企孙的照片。   照片里的他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笑容温和,身后是他当年亲手搭建的实验室。   学生们路过时,都会停下脚步看一眼,听老师讲“这位先生培养了9位两弹一星元勋”。   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大师的大师”,晚年为了保护学生,连见一面都要躲着走。   他一生未婚,却把所有学生当成孩子;他受尽屈辱,却始终守住了师者的风骨。   叶企孙这个名字,不该被遗忘——因为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信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大师之师”,他培养出79位院士与10多位“两弹一星”元勋 | 叶企孙

0 阅读:0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