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评价:中国很多武器性能超过美国,但都有一个共同缺点!中国造的新式武器越来越

柳淮蕊 2025-10-23 23:55:04

俄专家评价:中国很多武器性能超过美国,但都有一个共同缺点!中国造的新式武器越来越厉害,像东风-17导弹、055大驱这些,性能指标确实比美国同类型武器还要猛。 咱那些让美国坐不住的大国神兵,性能真不是吹的,就说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今年8月央视《攻坚》宣传片里就亮过真家伙,公路上停车就能发射,30秒内自动调平,倾斜10°的坡道上都能保证0.01度的发射误差。 10马赫的速度飞起来,弹头表面2000℃高温都不怕,靠那种“会呼吸的陶瓷铠甲”防热层硬扛。 美国直到今年才交付的第一枚LRHW高超弹,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技术,速度才5马赫,单价却高达8100万美元,是东风-17的4倍多,试射还炸过三次。 日本防卫省模拟过,拦一枚东风-17得耗48枚“标准-3”导弹,成功率还不到5%,这性能差距很明显了。 再看055大驱,东部战区2025年8月列装的“东莞舰”,13000吨排水量装着112个垂发单元,能打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1500公里外就能锁台海目标。 它的346C双波段雷达用了氮化镓组件,对F-35的探测距离比美国阿利·伯克III型还远30%,垂发里还藏着“变形舱”,能随时换成无人机蜂巢或激光反导模块。 美国同级别的驱逐舰别说激光模块,连基本的高超弹发射能力都还没配齐,论火力密度和多任务能力,咱们确实占了上风。 可俄专家卡申在10月的访谈里点得准:实验室数据再漂亮,也顶不上真实战场的考验。 就像美国的“战斧”导弹,刚出来时测试精度多牛,结果1991年海湾战争一实战,受沙尘干扰精准度只剩百米,后来改了十几次才好用。 俄罗斯的“匕首”高超弹,在乌克兰战场也暴露了问题,精度和可靠性都不如预期,这都是实战捶出来的教训。 咱的东风-17虽然试射次次成功,可没在复杂电磁干扰、极端天气里真打过硬目标;055大驱在东海演练时能跟踪上百个目标,但面对敌方无人机群饱和攻击,加电子压制的乱战局面,系统能不能扛住、舰员反应快不快,谁也不敢打包票。 有人可能会说,咱们出口的武器不是打过仗吗? 今年歼-10CE在确实印巴空战里击落多架敌机,自己没损失,泰国的VT-4坦克也在演训里压制了美制坦克。 但要清楚,出口型装备和咱自用的尖端家伙不是一回事,歼-10CE是单发战机,咱们主力的歼-20S已经换了涡扇-15发动机,推力18吨,推重比10.5,这些核心装备从没在实战里亮过相。 而且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不是单件武器,就算单件装备靠谱,指挥协同、后勤保障、战场抢修这些环节的漏洞,只有真打仗才能发现,演习再逼真,也没有生死关头的压力。 不过这缺点也不是啥丢人的事,反而是中国最大的成功,咱们从1979年之后,就没卷入过大规模冲突,能安安稳稳搞研发,这是多少国家求不来的福气。 而且咱们没闲着,正在用各种办法补短板。 今年的年9·3阅兵上,50%以上的新装备核心部件100%国产,30%的关键技术来自军民融合,像舰载激光武器的光纤,就是民用通信技术改的,成本从10万/米降到1万/米,还反哺了5G基站建设。 军演也越来越狠,东部战区的歼-20和歼-16天天24小时备勤,东海联合演练时连雨中远距打击都练,中俄在西伯利亚搞的联合军演,零下30度里测试无人机,逼着设备和人员逼出极限。 更关键的是,咱们有底气靠技术补经验。 今年咱的军工电子自主化率已经超70%,AI目标识别让无人机打击精度到0.3米级,量子通信能传1500公里无中继。 用虚拟现实模拟战场场景,让士兵在电脑上就能练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虽然不如真打仗,但能缩短差距。 055大驱刚列装就去亚丁湾护航,在真实的反海盗任务里练协同;维和部队在马里、南苏丹遇到沙尘暴时用步战车掩护平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实战经验。 美国现在天天炒作,中国武器“没实战经验”,其实是自己心虚。 他们的LRHW高超弹刚交付就敢往菲律宾部署,可连基本的可靠性都没验证,说白了是急着撑场面。 咱们的武器虽然没经过大战检验,但核心部件全是自己造的,从DD6单晶高温合金到砷化镓雷达芯片,产业链攥在手里,就算发现问题也能快速改进,不像美国,连高温合金都曾依赖俄罗斯进口。 这么看来,俄专家的评价还是句实在话,既肯定了咱们的进步,也提了醒。 武器是用来保和平的,不是用来挑事的,没实战机会恰恰说明咱和平发展的路子走对了。 但和平不能靠侥幸,咱们搞自主研发、搞贴近实战的演练、搞军民融合,就是为了万一真有豺狼来了,手里的家伙能顶用,而且能打赢。 等哪天咱们的东风-17、055大驱真需要实战检验了,那一定是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到时候不管是技术还是意志,都能让对手明白,中国的武器硬,中国人更硬。 现在咱们既要为军工突破骄傲,也得正视差距,踏踏实实补短板,这才是真的有底气。

0 阅读:49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