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啥不用苏57?这么说吧,俄罗斯不敢用苏57,因为韩国卡住了它的脖子。别看

非常盘点中 2025-10-24 14:35:19

俄罗斯为啥不用苏57?这么说吧,俄罗斯不敢用苏57,因为韩国卡住了它的脖子。别看苏57是毛子产的,但他们数量也不多,属于坏一架少一架,想再造出来新的是很困难的,这种看起来华而不实的战机,万一被打下来了,那还不得哭晕。 先戳破 “韩国卡脖子” 的谣言,苏 57 的核心部件里压根没有韩国供应链的影子,真正捆住它手脚的是西方持续多年的制裁大网。 早在俄乌冲突前,欧盟就针对俄罗斯军工实施电子元件禁运,苏 57 航电系统需要的高精度砷化镓芯片、雷达组件里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全靠从欧洲偷偷采购。 冲突爆发后制裁一升级,这些关键零件直接断供,俄军工企业拿着图纸找遍本土工厂,要么造不出合格的替代品,要么精度差了好几个量级,雷达探测距离直接缩水 30%。 更要命的是量产能力的崩塌,苏 57 从 2010 年首飞至今 15 年,量产进度慢得像蜗牛爬:2020 年只交付 4 架,2021 年还是 4 架,2022 年勉强凑够 6 架,直到 2023 年才把交付量提到 12 架。 算下来到 2025 年,俄军手里满打满算也就一个 22 架的飞行团,这还是把原型机和预生产型都算进去的数字。 反观美军 F-35,光 2023 年就造了 141 架,俄军工这点产能,真要是在战场损失一两架,短期内根本补不上,等于自断王牌。 为了破局,俄罗斯甚至想出了 “曲线救国” 的招。跑到印度求合作建生产线。俄国防出口公司在印度航展上放话,要把苏 57 生产线搬到印度,说白了就是想借印度的渠道采购西方电子元件,躲避制裁。 可这招根本治标不治本,印度的军工产能本身就不靠谱,苏 - 30 生产线都经常卡壳,更别说造五代机了。俄自己心里也清楚,真要在印度造,成本得涨三成,还得转让核心技术,纯属饮鸩止渴。 供应链崩了还只是一方面,苏 57 在战场上的 “定位尴尬症” 更让俄军不敢轻易动用。英国国防部倒是说苏 57 从 2022 年 6 月就参与冲突了,但全是躲在 589 公里外的阿斯特拉罕机场,靠 R-37M 远程导弹打偷袭,压根不敢靠近乌军的 “爱国者” 防空系统。 为啥不敢上前线?它的隐身涂层本来就比中美五代机差,制裁后连涂层的关键原料。含铪的陶瓷粉末都断供了,现在用的替代品隐身性能降了一半,真要是飞到前线,乌军的雷达说不定真能逮着它。 俄军的资源倾斜也把苏 57 晾在了一边,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战场最缺的是能快速出动、维护简单的战机,苏 35 这种四代机就够用来争夺制空权了,造一架苏 57 的钱能造 3 架苏 35。苏霍伊公司干脆把产能往苏 35 上倾斜,2023 年苏 35 交付了 24 架,是苏 57 的两倍。 更讽刺的是,连苏 57 的停放都成了问题。阿斯特拉罕机场连加固机棚都没有,宝贵的五代机只能露天放着,去年 10 月差点被乌军无人机炸了,至今俄国防部都没敢说清战机到底损没损坏。 现在再看俄军工的操作更耐人寻味:一边给阿尔及利亚签了 6 架苏 57 的出口订单,号称 2025 年底交付,一边自己的飞行团还没满编。 这哪儿是卖战机,分明是想靠出口订单换钱补本土供应链的窟窿。可就算拿到钱,西方制裁不解除,芯片、特种材料这些 “卡脖子” 的难题还是无解。 说到底,苏 57 的 “失踪” 根本不是某国卡脖子那么简单,而是俄罗斯军工体系被制裁打回原形的缩影。造不出、不敢用、养不起,这三座大山压着,再牛的五代机也只能当 “吉祥物”。 以前俄军工还能靠吃苏联老本撑场面,现在老本吃完了,供应链又断了,就算想让苏 57 上场,现实也得给它浇盆冷水。毕竟战场可不认 “门面战机”,只认能顶用的家伙。

0 阅读:0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