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与美国签署 200 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 本质是一场各取所需的短期经济操作。对阿根廷而言,这笔资金是填补美元流动性缺口的 “救命钱”。对美国来说,这是借货币工具稳定拉美经济关联、维护自身区域贸易与投资利益的策略。 但从阿根廷的经济现状来看,这份协议仅能解燃眉之急,无法触及并解决其根深蒂固的经济难题。 阿根廷对美元的需求已迫在眉睫。该国当前外债规模高达 4500 亿美元,其中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占比超三成,而 9 月外汇储备仅余 280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低。 本币比索更是陷入贬值泥潭,1 美元可兑换 1420 比索,民众为规避风险纷纷兑换美元或稳定币。 雪上加霜的是,米莱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成效寥寥,收紧财政的举措直接导致居民购买力大幅下滑,最低工资实际购买力下跌 28%,贫穷率居高不下,市场对阿根廷货币的信心早已崩塌。 然而,协议落地后的效果远未达预期,比索汇率仍持续下跌。 关键这200 亿美元只是 “可动用额度”,并非即时到账的现金,且资金使用细节未对外披露,透明度不足,既没能打消市场的恐慌情绪,也未能改变民众疯狂换汇的行为。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这份协议根本无法破解阿根廷的经济死循环。 长期以来,阿根廷深陷 “外债高企 — 货币贬值 — 通胀加剧” 的恶性循环,同时还面临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农产品出口、工业基础薄弱)、财政赤字常年高企等结构性问题。 200 亿美元的短期资金只能暂时覆盖 IMF 的利息偿还压力,却无法为阿根廷搭建稳定的外汇收入渠道,也不能推动产业升级或改善财政平衡。 相比之下,中阿合作的逻辑则更贴近阿根廷的长期经济需求,二者的差异也凸显出 “应急周转” 与 “长效造血” 的本质区别。 中国是阿根廷牛肉出口的核心市场,吸纳了其超 70% 的牛肉出口量,仅今年就采购了 70 亿美元的阿根廷大豆。 中阿货币互换聚焦于实际贸易结算,通过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为阿根廷持续带来稳定的外汇收入。这恰好击中了阿根廷 “外汇短缺、收入不稳定” 的核心痛点,与美阿协议 “仅为短期偿债输血” 的定位形成鲜明对比。 说到底,阿根廷签下这份美阿协议,不过是 “拆东墙补西墙” 的无奈选择。 200 亿美元能让它短期内避免债务违约,却没法让比索真正恢复稳定,更没法让老百姓的购买力重回正轨。 要想跳出经济困局,光靠借外部额度根本不够,还得从解决自身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支失衡等老问题入手。毕竟,靠 “借钱续命”的日子,从来都是治标不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