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事专家推算,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50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

柳淮蕊 2025-10-24 18:56:22

国外军事专家推算,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50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情况又会如何?我国防护专家钱七虎院士的回答很干脆:中国有多种防御手段,我们不怕。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美俄那50亿死亡的推演,核心是双方上万枚核弹互扔引发核冬天,可中国从来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咱们的二次反击能力,早已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 钱七虎院士说的“确保指挥机关和战略武器生存”,这可是关键中的关键,哈德逊研究所的报告表明,中国在台海周边建了134个空军基地,3000多个加固机堡全是3米厚钢筋混凝土顶,能扛住美军钻地弹打击。 就在10月21日,美军“尼米兹”号和“华盛顿”号双航母刚在西太摆开阵势,可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东风-21D、东风-26早就实战化部署,他们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去年东部战区演练时,这些“航母杀手”从内陆发射,精准命中南海移动靶船的画面,五角大楼至今没敢忘。 更别说福建舰10月刚完成入列前最后海试,电磁弹射技术比美军“尼米兹”级还先进,三航母时代一到,西太平洋的海空主动权早不是美国说了算。 常规防御的底气更足,毕竟美军现在想展示军力,都已经开始靠凑数了,10月17日美军把“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也算成“准航母”,才凑出三艘的阵容,可这些舰连中国12海里都不敢进,只能在黄岩岛附近269公里处晃悠,刷完存在感就跑。 反观咱刚结束的“和平友谊-2025”联演,中马两军混编编队在马六甲海峡搞联合护航,面对“可疑快艇”突袭,主炮副炮协同处置的反应速度,比美军西太舰队的响应快了近一倍。 这还只是多国联演的水平,东部战区10月的海空联合演训里,歼-15带实弹升空,曾在西太平洋和美军F-18近距离对峙到二三十米,愣是把对方逼退了。 更别说真打起来,咱们在家门口作战,岸基导弹、航母编队、海航战机形成的三层火力网,美军想突破就得付出血的代价。 钱七虎院士深耕一辈子的防护工程,早已经搭建起了咱们的“地下长城”。 这位国防专家早就说过,防御不是被动挨揍,是能扛住第一波打击再反击。 河北那个3000㎡污水池的案例就能佐证,咱们的防腐防护技术有多硬:三层复合体系扛住pH值2-11的强酸强碱,三年零腐蚀,这种材料工艺用到军事工事上,地下指挥中心的抗毁伤能力可想而知。 兰德智库8月的报告也承认,中国从东北山体洞库到西南高原备用跑道,建了“全国联网”的战时生存体系,单一基地被摧毁,战机立马能转场到几十公里外的备用机场,美军想靠“瘫痪机场”取胜根本不现实。 10月美军B-1B轰炸机进驻日本三泽基地,可他们心里清楚,中国的红旗-29反导系统,早就在东南沿海部署,去年拦截试验的成功率是100%,这些轰炸机刚起飞就会被盯上。 更关键的是体系对抗,美国现在是“单项强但体系弱”,而咱们是“全方位无短板”。 美军军工企业缺人手,舰艇维护周期拉得老长,舰队作战准备率不足75%,四艘航母就有一艘“歇业”,而中国船厂每年下水的舰艇吨位,相当于整个法国海军。 055大驱、052D驱逐舰成批服役,搭配鹰击-15反舰导弹,对航母的威慑力比十年前翻了十倍。 信息战领域更不用说,咱们的预警卫星组网完成,10月监测美军航母动向时,连舰载机起降频率都看得一清二楚。 而美军还在依赖上世纪的“二战遗产”机场,连加固机堡都没建全,太平洋空军司令还嘴硬说“没必要”,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有人担心的民生防护,钱七虎院士也早把这层考虑到了。 咱的人防工程早就融入城市建设,大城市地下车库、地铁站都能快速转换为避难所,储备的食品饮水够支撑三个月。 反观美国,本土多年没搞人防建设,真要是导弹落到本土,民众连躲的地方都没有。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早就警告,核毁灭离得不远,但中国的准备是“防患于未然”,不是盼着打仗,是把“不怕打”的底气摆出来,让美国不敢轻易冒险。 10月中美刚定好谈判时间,美军就派双航母施压,这套路早不新鲜了。 可他们没算明白,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二十年前了,钱七虎院士说的“多种防御手段”,是核反击、常规拦截、地下堡垒、民生保障拧成的一股绳。 哈德逊研究所那句总结说得对,“未来战争是体系对体系,韧性对脆弱”,美军只有先进战机却没稳固基地,只有航母却没抗打击体系,而咱们从天上到地下、从军队到民生全布好了局。 这么看来,钱七虎院士的“不怕”,不是逞匹夫之勇,是靠几十年硬实力堆出来的底气。 美军现在的部署看着唬人,实则是掩盖实力透支的窘境,真要是动真格,他们那些“凑数”的航母、老旧的机场,根本扛不住中国的体系化防御。 咱们搞防御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让和平有底气,你敢来挑事,我就有本事接招,这才是钱七虎院士想表达的最硬的道理。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