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长津湖战役中,17岁的朱彦夫重伤昏迷,被美军补刀划开肚子,疼醒之后他竟然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他才发现自己半边身子都埋在雪堆里,伤口的血早就冻成了黑紫色,粘在棉衣上硬邦邦的。 2024 年朱彦夫家的书桌前。 他用残臂托起一把黄铜军号,指腹蹭过号管的冻伤痕迹。 这是长津湖战役时,战友小李牺牲前塞给他的。 号声仿佛还在耳边响,一下子把他拉回 1950 年的阵地。 那时的雪,比现在窗外的,冷得更刺骨。 1950 年冬,长津湖 205 高地的战壕里。 美军的炮火刚停,阵地上只剩朱彦夫和重伤的小李。 “你守住,我去叫支援!” 小李刚起身,炮弹就落在附近。 最后一刻,小李把军号塞进他手里:“替我吹完这阵号,守住阵地!” 看着小李倒下,他攥紧军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退。 美军开始冲锋时,朱彦夫躲在雪堆后。 等敌人靠近,他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然后抓起军号。 “嘀嘀嗒 ——” 号声在山谷里回荡,他故意吹得响亮。 美军以为志愿军增援到了,暂时停了进攻,给他争取了时间。 他趁机爬去检查弹药,发现只剩三发子弹,还有这把军号。 天快亮时,美军又发起进攻。 朱彦夫趴在雪地里,等敌人到战壕边才开枪。 打倒两个敌人后,子弹没了,他就用军号砸向冲来的美军。 号管被砸弯,他的胳膊也被刺刀划开,血很快冻在棉衣上。 他靠着雪堆喘气,心里默念:再坚持会儿,支援就来了。 2024 年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军号上。 朱彦夫摸着号管的凹痕,那是当年砸美军时留下的。 后来增援部队赶到,看见他靠在战壕里,还攥着弯了的军号。 “阵地没丢!” 他晕过去前,只说了这三个字。 这个承诺,他用命守住了。 1951 年后方医院的深夜。 朱彦夫从昏迷中醒过来,军号就放在枕头边。 护士说,是抬他下来的战士特意带来的,还掰直了号管。 他试着用还能动的右手去够,却发现手臂早已没了知觉。 “号还在,阵地守住了,我不能垮。” 他对自己说,眼泪掉在号管上。 1954 年康复训练的院子里。 朱彦夫绑着假肢练习走路,军号挂在腰间。 走不稳就摔,摔了再爬起来,号声成了他的动力。 有次假肢断了,他坐在地上吹起军号,引来护士和病友。 “这号声,能让人想起战场上守阵地的劲。” 病友说。 1956 年山东沂源的村口。 朱彦夫带着军号回到家乡,手里还提着给娘的糕点。 娘看见他空荡荡的袖管,抱着他哭了好久。 他掏出军号给娘看:“这是守阵地时用的,战友的念想,我得带着。” 那天晚上,他给娘讲了守阵地的日子,讲了号声吓退美军的事。 1963 年张家泉村的夜校里。 朱彦夫用残臂绑着粉笔,在黑板上教村民认字。 军号就放在讲台边,成了孩子们好奇的物件。 “这是打仗时守阵地用的号吗?” 有孩子问。 他笑着点头,给孩子们讲号声如何守住阵地,讲保家卫国的意义。 1972 年张家泉村的电站旁。 第一台发电机转起来时,朱彦夫吹起了军号。 村民们围着他欢呼,灯光照亮了每个人的脸。 “这号声,是告诉战友们,咱们村也亮起来了,我守住了家乡。” 他说。 那天的号声,比任何时候都响亮,都让人心里暖和。 2020 年朱彦夫的书房里。 孙子拿着课本,指着上面他的事迹问:“爷爷,您真的守住阵地了吗?” 他掏出军号,给孙子讲长津湖的雪,讲如何用号声吓退美军。 “守住阵地,就是守住了战友的托付,守住了家国。”孙子摸着军号,似懂非懂地点头,眼里满是敬佩。 2024 年的午后,窗外的雪还在下。 朱彦夫把军号擦得锃亮,放进特制的盒子里。 他拨通了小李弟弟的电话,如今对方也已是白发老人。 “我不仅替你哥守着这把号,还守住了阵地,咱们国家越来越好了。” 电话那头的哽咽声,和当年雪地里的号声,渐渐重叠。 如今,朱彦夫还是每天会拿出军号擦一擦。 有时坐在门口,看着村里的孩子打闹,看着良田丰收。 他常说:“我活着,不只是替自己,更是替小李,替所有战友守住念想。” 那把军号,成了他与战友的约定,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雪还会每年落下,但他知道,战友们期盼的好日子,已经来了。 主要信源:(齐鲁晚报网——故事里的沂蒙|人民楷模朱彦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