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对记者谈及中美互收“靠港费”时表示,这或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但美国并非靠它施压中国,而是将它视为纠正不公平贸易的长期政策。 而所谓的 “不公平” 根本不存在,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是自己造成的,靠收港口费不仅打不垮中国造船业,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先说说鲁比奥提的那些数据,他说中国交付了全球近 60% 的船舶,新订单超 3/4 流向中国,这数据没说错,但得讲清楚这背后的原因。 2024 年的正式数据显示,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 55.7%,新接订单更是高达 74.1%,手持订单也有 63.1%,这已经是连续 15 年全球第一了。 但这不是靠什么 “不公平竞争” 来的,是实打实的实力。就说江苏靖江那个县级市,2022 年的造船完工量就占了全球 9.3%,比不少国家都强,这就是中国造船业的集群效应 。 长三角 “一小时产业圈” 里聚集了上千家配套企业,从设计到造船的全链条都能搞定,效率比韩国分散的模式高多了。 鲁比奥盯着高端船型说事儿,尤其提了 LNG 船,可他不知道中国在这领域早不是新手了。10 月刚交付的 “绿能星” 号 LNG 船,就是沪东中华造的,这已经是他们交付的第 53 艘 LNG 船了。 这艘船长 299 米,用的是最新的低碳技术,连美国船级社都认可,建造的时候遇上台风还能高效完成试航,降本又保质。 现在全球 LNG 船订单里中国已经占了 48%,直逼韩国,而且像甲醇、氨燃料这些绿色船舶的订单,中国占了全球 78.5%,这都是靠自主技术突破换来的,比如超大型集装箱船用的 EH47 止裂钢,就是打破了日韩垄断的国货。 再看看鲁比奥说的 “靠港费”,他说不是施压,可实际情况呢?中国 10 月 14 日开始收特别港务 费,美国美森公司的 “曼努凯号” 光靠一次港就交了 447 万人民币,另一艘船的追缴账单更是高达 170 万美元,几乎能租半艘新船了。 更要命的是,美国赛诺级海事控股公司算了笔账,旗下每艘船每次靠港可能要多花 3500 万人民币,这对很多中型船运公司来说,一年的利润都不够交几次费。 为了避费,德国赫伯罗特、马士基这些巨头都让船改道韩国釜山,货物得先卸韩国再用小船转中国,成本涨了不说,时间也耽误了,最后这些成本还得摊到美国消费者买的商品上,这不是施压是什么?分明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糊涂账。 最讽刺的是,鲁比奥喊着要振兴美国造船业,可美国造船业现在连底子都快没了。 2024 年全球新船订单里,美国占比还不到 0.3%,比 1990 年跌了 98%,本土的船舶配件供应商从 1980 年的 5600 家锐减到 2025 年的 217 家,连造军舰用的梯子都得从中国江苏进口。 去年美国海军的 “沃里斯号” 军需支援舰,居然要开到韩国船厂去修,因为美国自己造不出合格的船用梯子,谷歌搜一圈发现主要供应商全在中国。 就算搞了个 “重振美国造船业” 的计划,逼韩国转让 300 项核心技术,可一年过去了,美国船厂连 LNG 船液货舱的密封测试都做不了。福特级航母二号舰更离谱,交付拖延 6 年,成本超支 220%,这样的产业基础,怎么跟中国拼? 其实中国造船业的优势,美国学都学不来。造船的钢材占成本 20%-30%,中国船板价格比日韩低一半,还控股着几内亚的高品位铁矿,掌握着船板期货的定价权。 更关键的是全球航运的需求变了,国际海事组织的环保法规逼得船东淘汰旧船换绿色新船,俄乌冲突又让运输距离变长,这些都让新船需求涨得厉害,而中国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 就算中美贸易受点影响,中国跟欧盟、东盟、俄罗斯的贸易还在涨,这些都能撑起造船订单,靠港费根本动不了中国造船业的根基。 说到底,鲁比奥的话就是自欺欺人。中国造船业拿全球七成订单,靠的是产业链完整、技术过硬、成本实在,跟 “不公平” 半毛钱关系没有。 美国自己把制造业空心化,把配套企业搞没了,现在不想着补自己的短板,反而靠收港口费撒气,还喊着要公平竞争,这哪是找公平,分明是找借口。 这场博弈确实没有赢家,但输得更惨的肯定是美国 —— 船没造出来,船运成本涨了,消费者买单,最后造船业还是扶不起来。中国造船业连续 15 年领跑全球,靠的是真本事,不是谁能靠政策打压下去的。
